久久久久综合给合狠狠狠,人人干人人模,大陆一级黄色毛片免费在线观看,亚洲人人视频,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观看,午夜免费体验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優(yōu)質公文 > 《墨菲定律》讀書筆記

《墨菲定律》讀書筆記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8-13 23:17:10 | 移動端:《墨菲定律》讀書筆記

《墨菲定律》讀書筆記

  1

  鏡中我效應

  01: 鏡中我效應

  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決定的。

  首先,我們會想象其他人如何“認識”自己;其次,我們會想象他人在這個認識之上如何“評價”自己;最后,我們會根據(jù)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產(chǎn)生某種感情,這種感情將主導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02: 自我服務偏見

  當我們加工和自我相關的信息時出現(xiàn)的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會一邊輕易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欣然接受成功的贊譽。也就是說,當取得成功時,常常歸因于自己,而做了錯事后,則歸因于外在因素。比如,運動員成功時常認為是因為自己努力,但失敗時則歸咎于不公的判罰、對手過于強大、黑哨等。

  03: 沉錨效應

  人們做決策前,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從而產(chǎn)生先入為主的歪曲認識。比如,當我們面對有兩個選項的選擇題時,通常會忽略可能存在的其他選項。

  避免沉錨效應:1.徹底無視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錨”的隱患;2.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問題,做出理性的判斷。

  04: 瓦倫達效應

  越在意的,越容易失去。瓦倫達效應指在巨大心理壓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比如重大比賽時運動員一心想著比賽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動作,從而出現(xiàn)失誤。過度緊張帶來的壓力,會摧毀長期訓練所形成的無意識反應能力。

  05: 庫里肖夫效應

  在一個實驗中,同一個鏡頭后面連接憂傷或者快樂等不同的場景,觀眾對第一個鏡頭的解讀會完全不同,這就是庫里肖夫效應。只因為觀影者將自己的經(jīng)驗投射到了眼前的鏡頭中,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比如看到尸體想到憂傷、看到游樂園想到了愉快。也就是說,人們看到的世界,是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投影而已。

  2

  墨菲定律

  06: 墨菲定律

  原有的墨菲定律指:如果會出錯,則一定會出錯。后來,人們對墨菲定律進行了進一步解讀,包含以下四個方面:1. 任何事情都不會像它表面上那么簡單;2. 所有任務的完成周期都會比預計的時間長;3. 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錯的可能,那么就會有極大的概率出錯;4. 如果你預感可能會出錯,那么它就必然會出錯;

  墨菲定律警告我們最壞的情況肯定會發(fā)生,不要盲目自信,做事情前要考慮到每一種可能性,防微杜漸,消除潛在的隱患。

  07: 醞釀效應

  很多時候,當我們盡力去解決一個復雜或者需要創(chuàng)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耗費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確思路。此時,暫停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反而會產(chǎn)生關鍵性的靈感。因為這種暫停打破了原有解決問題的不恰當思路的定式,從而促進了新思路的產(chǎn)生。

  08: 控制錯覺定律

  人類高估自己非邏輯和非統(tǒng)計直覺,僅僅在直覺的引導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斷。比如實驗中人們往往認為自己挑選的彩票比隨機分配給自己的彩票中獎率要高,但實際是一樣的。

  09: 羊群效應

  指個體由于真實的或者想象的群體行為,從而向與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它的核心是在群體力量面前放棄個人理性判斷,而追隨大眾的傾向,并否定自己的意見,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10: 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這些描述,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巴納姆效應。最典型例子就是那些關于星座和性格之間聯(lián)系的論斷。

  巴納姆效應提醒我們,面對“看上去跟自己相關”的觀點和模糊不清的表述時,要保持冷靜,多自己的判斷慎之又慎,不要輕易給自己貼上籠統(tǒng)的標簽。

  11: 奧卡姆剃刀原則

  對于同一理論或者同一命題的論證過程中,如果存在多種解釋和證明過程,步驟最少、最為簡潔的證明是最有效的。當然,只有對事物的規(guī)律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后,去粗存精才能化繁為簡。

  愛因斯坦說過:萬事萬物都應盡可能地簡潔,但不能過于簡單。

  3

  踢貓效應

  12:踢貓效應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fā)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13: 野馬結局

  因生活中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xiàn)象。莎士比亞說過:不要因為你的敵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燒死。

  14: 海格力斯效應

  當兩人產(chǎn)生矛盾時,如果其中一方試圖報復,必然會加深對方的仇恨,導致對方進一步、越發(fā)狠毒的報復。這種現(xiàn)象延伸出來的心理學理念就是“海格力斯效應”。

  報復行為的本質是一種懲罰和威懾,本身無助于消減仇恨,只能用來傷害報復對象。無視仇恨,仇恨就會無視你。

  15: 霍桑效應

  適度發(fā)泄,才能輕裝上陣。情緒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緒來臨時,不應一味的控制與壓抑,而應用一種恰當?shù)姆绞綖椴涣记榫w找一個適當?shù)某隹凇?/p>

  16: 習得性無助

  在困境中,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或者解決問題,卻因之前的絕望體驗而放棄成功的希望,默默承受痛苦的來臨。習得性無助本質上是長期積累的負面生活經(jīng)驗是人喪失了信心,繼而喪失了追求成功的驅動力。“我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船,我可以選擇把目前的狀況看成倒退,或是一個新的起點。”

  17: 卡瑞爾公式

  卡瑞爾公式: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精神上接受它,集中精力從容地解決問題,從根源上抹除憂慮。卡瑞爾公式分三步:1.找到最壞情況 2.接受現(xiàn)實 3.改善現(xiàn)實。當做選擇時,想一想最壞的情況是什么,如果出現(xiàn)了會怎樣,如果能接受,不要猶豫,大膽去做。

  4

  約拿情節(jié)

  18: 約拿情結

  我們害怕變成在最完美的時刻和最完善的條件下,以最大的勇氣所能設想的樣子。但同時,我們又對這種可能極為推崇。也就是說,我們渴望機遇,但當機遇來臨時自我逃避、退后畏縮,這便是“約拿情結”。我們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擁有約拿情結的人篤信,沒有嘗試就不會失敗,沒有失敗就不會遭受更大的損失,這是一種自我妨礙心理,使人的真實能力大打折扣。

  19: 跳蚤效應

  內(nèi)心默認了較低目標后限制了自身實際能力的現(xiàn)象為跳蚤效應。美國行為學家 J.吉格勒提過這樣一個觀點:設定一個高目標,等于達成了一部分目標。一項實驗表明,對于人生成就而言,擁有清晰的長遠目標的人>擁有清晰的短目標的人> 擁有模糊目標的人> 沒有目標的人。

  20: 洛克定律

  洛克定律指的是:當目標即是未來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戰(zhàn)性時,它便最有效。洛克定律和跳蚤效應成互補的作用。跳蚤效應認為設置低目標會導致人的能動性下降;洛克定律則表示,目標的設置同樣不應該過高,不切合實際的目標會失去激勵價值。

  21: 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指:每個人的智能發(fā)展都是不均衡的,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木桶原理”即“短板效應”是一種管理學理論,用于組織管理,側重于組織中不可有某個環(huán)節(jié)處于短板位置;瓦拉赫效應則適用于個人能力管理,側重于在個人發(fā)展中揚長避短。美國演說家安東尼·羅賓斯認為:人生長期在考驗我們的毅力,唯有那些能夠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獎賞。我們必須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擅長或者自己認為真正值得做的事情,才能獲得較高的投入產(chǎn)出比。

  22: 內(nèi)卷化效應

  內(nèi)卷化效應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復、沒有進步的輪回狀態(tài)中。造成這一狀態(tài)的根源是缺乏革新的動力。

  23: 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來自溫水煮青蛙的實驗,指的是未死于沸水而滅頂于溫水。最壞的情況不是身處險境,而是置身險境卻沒有自救能力;真正的危機不是災難來臨的那一刻,而是逐漸地退化而不自知,直到為時已晚。

  5

  馬太效應

  24: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xiàn)象。后來,它用來描述各個領域中兩極分化、強者通吃的狀態(tài)。

  馬太效應最大的表現(xiàn)是資源的積累。擁有資源的人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源。同時,對心理也可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成功者因為成功而自信,因為自信而更成功。

  25: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比如服用安慰劑,但由于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緩解的現(xiàn)象。

  安慰劑效應其實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中,暗示指:人或環(huán)境以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到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也就是說,它用含蓄、間接的辦法對人的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迅速影響,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26: 馬蠅效應

  所謂的馬蠅效應指: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立刻抖擻起精神,飛快地奔馳。再懶惰的人,只要感覺收到了競爭對手的威懾,也會變得努力。過于安逸的生活能消磨人的斗志,并在日,嵤轮泻谋M個人才華和潛力。我們應該學會主動接受外在的激勵,將外在壓力變?yōu)閮?nèi)在動力,挖掘出自己的真正實力。

  27: 布里丹毛驢效應

  布里丹毛驢指:一只完全理性的驢恰巧處于兩堆等量等質的干草中間將會餓死,因為它不能對究竟該吃哪一堆干草做出任何理性的決定。在心理學上,把因為反復權衡利弊而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xiàn)象稱為布里丹毛驢效應。

  但事實上,真正的極端理性是不存在的。布里丹毛驢效應是對理性的狹隘理解,本質上是對選擇本身的恐懼:現(xiàn)實世界中沒有一摸一樣的兩堆稻草,任何一種選擇都意味著放棄另一個選擇,同時意味著不得不面對一個未知的結局。很多抉擇時刻都不會給我們留足夠的時間慢慢思考,哪都都不敢選,很可能哪個都得不到。

  “因為對選擇充滿了恐懼,希望能以一種自以為理性的手段來對抗自身的恐懼情緒。”

  28: 基利定理

  容忍失敗,是人們可以學習并加以運用的極為積極的東西。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他不被失敗左右而已。人們將“成功的能力”和“不讓失敗左右的能力”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稱為“基利定理”。只要目標可行,失敗只是暫時的,只要不被失敗左右,對成功抱有堅定的信念,總會有成功之時。

  29: 貝爾納效應

  貝爾納效應指:凡事淺嘗輒止,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條路都必然通向一個終點,而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抵達。丘吉爾說:歷史告訴我們,只要你撐得夠久,事情總會有轉機的。

  6

  首因效應

  30: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雖然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確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影響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過程。所謂以貌取人,是首因效應的最直觀反映。外形、衣著和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面貌,往往可以表現(xiàn)一個人的身份和個性。畢竟要對方了解我們的內(nèi)在美需要較長的時間。

  31: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在多種刺激呈斷續(xù)性出現(xiàn)時,印象的形成往往要取決于最近一次出現(xiàn)的刺激。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

  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的區(qū)別在于“多種刺激呈斷續(xù)性出現(xiàn)”,表現(xiàn)在人際交往中,近因效應適用于熟人之間,首因效應則為陌生人之間。后者能影響兩個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是否會成為朋友,后者能影響兩個許久未見的朋友是否能繼續(xù)維持朋友關系。

  32: 暈輪效應

  又稱“光環(huán)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識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fā),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本質就是一種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評價傾向,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情人眼里出西施和名人效應便是暈輪效應的表現(xiàn)。

  33: 刻板印象

  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形成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具有這種特征,而忽視了個體差異,比如地域性氣勢和種族歧視。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確實具有許多形似性,即為“群體普遍性”,但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平日應該盡可能少貼標簽,要學會多方位、多角度觀察社會,認識到“群體普遍性”和“個體獨立性”之間的差異。

  34: 曼狄諾定律

  “微笑可以換黃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行為語言、最能打動人,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能拉近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

  35: 虛假同感偏差

  人們常常高估或者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以及行為的普遍性,人們在認識他人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特性強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通的。通俗來說,即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而那些不一樣的人在某方面是“怪胎”。溝通大師吉拉德說: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才會出現(xiàn)融洽的氣氛。

  很多人非常努力試圖改變別人,卻事與愿違,其原因在于不會換位思考。真正的換位思考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去想別人應該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的感受,而是一種移情過程,需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體諒別人并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像感受自己一樣感受他人。

  7

  自重感效應

  36: 自重感效應

  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可和尊重,這種需求就是自重感。人們總是極度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滿足他人的自重感,他人自然也會反過來認同我們。

  37: 相悅法則

  指人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因此我們想讓對方喜歡自己,得先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喜歡他。

  38: 阿倫森效應

  指隨著獎勵減少而態(tài)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態(tài)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xiàn)象。阿倫森效應的本質是人類自我意識中對負面情緒的本能厭惡。阿倫森實驗證明人際交往中,人們最喜歡那些原本先否定自己但后來喜歡自己的人,最厭惡原先肯定自己后來越來越否定自己的人。

  39: 多看效應

  只要多次看到不熟悉的事物,人們對該事物的評價就要高于其他沒怎么看過的事物,即越看越喜歡。延伸到人際交往中,多看效應證明彼此接近、常常見面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隨著交往頻率的增加、交往距離的拉近,雙方的了解程度逐漸加深、交往所帶來的默契度就越高,溝通成本自然就越低。

  40: 改宗效應

  人們喜愛那些剛開始反對自己后來被自己說服的人,更甚于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觀點的人。人們通過和某人辯論,使對方改變觀點,從而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41: 出丑效應

  是指才能平庸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也未必討人喜歡,最討人喜歡的人物往往是精明又帶有小缺點的人。換句話說,我們不喜歡平庸的人,也不喜歡完美的人。完美的人會讓人產(chǎn)生距離感,稍微帶一點兒缺點會讓人們感覺他很真誠、值得信任。在廣告營銷領域,適度地、有技巧地透露產(chǎn)品的某些缺陷,有可能反而贏得顧客的信任。與其讓人在心里猜測自己可能存在的缺點,不如直接暴露它。

  8

  路西法效應

  42: 路西法效應

  路西法效應來自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人和絕對的惡人,善與惡同時潛伏在人性深處,在不同環(huán)境中輪流出場。在社會秩序良好的環(huán)境下,人們通常表現(xiàn)為善,換到惡劣的環(huán)境,人性中的惡會毫無遮攔的表現(xiàn)出來。

  路西法效應給我們的警示是,不要以為自己面對一個好人就疏于防范,好人只是特定場合下的好人,換一個環(huán)境,好人突然擁有了可以肆意施暴而不受懲罰的權利,立刻會化身為惡魔。

  43: 米爾格倫實驗

  又稱為“權利服從研究”,實驗表明大多數(shù)情況下成年人會聽從當權者的命令,即使這個命令是錯誤的或者不道德的行為,比如參與大屠殺的納粹分子只是接到了上級的命令就扣動扳機。在極端情況下,人類的良知如此脆弱,無需威脅或者威逼利誘,只需一道無可置疑的命令,就讓很多人放棄對善惡的判斷和對良知底線的堅守。

  44: 破解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是這樣的,兩人因合伙犯罪被捕,警方將他們隔離囚禁,并給了他們?nèi)齻選擇:

  A.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

  B.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刑八年;

  .如果一人抵賴,另一人坦白,坦白的無罪釋放,抵賴的判刑十年;

  最有利的是兩人都抵賴,最糟糕的情況是同伙坦白自己抵賴。由于兩人處于隔離狀態(tài),并不知道同伙會有什么選擇,為了防止最糟糕的情況出現(xiàn),兩人只能放棄最優(yōu)選,選擇相對糟糕的都坦白。

  囚徒困情其實利用了人性中的極度自私,在單次博弈中逼得人不得不放棄最優(yōu)解而去追求避免最壞的情況發(fā)生的次優(yōu)解。破解之道就是引入重復博弈,就是這次博弈結束后,博弈雙方還將繼續(xù)發(fā)生別的關系。比如在BB的一檔競賽類電視節(jié)目中,最后進入決賽的兩個參賽選手將可能獲得一筆巨額獎金,兩人同時獲得兩個球,一個球是“平分”,一個球是“偷走”:

  A.如果兩人都選“平分”,獎金一人一半;

  B.如果兩人都選“偷走”,兩人同時出局,無獎金;

  .如果一人選“平分”,另一人選“偷走”,后者拿到所有獎金;

  通常情況下,參賽選手會提前商量好都選“平分”,但有一次比賽中,選手A向B承諾自己會選擇“偷走”,希望對方選擇“平分”,比賽結束后兩人平分獎金(即引入了重復博弈)。比賽當天選手B絲毫沒有讓步選擇了“平分”,而選手A也選擇了“平分”,以此二人都拿到了獎金。

  45: 智豬博弈

  智豬博弈是由數(shù)學家約翰-納什提出的,場景如下:假設有一個豬圈,一頭是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的按鈕,踩一腳會有10份豬食進槽。圈里有大小兩頭豬,大豬最多能吃9份豬食,小豬最多吃4份,任何一頭豬跑去踩按鈕都需要耗費2份豬食的能量。問題是:誰去踩按鈕?

  選擇如下:

  大豬踩,小豬吃夠4份,大豬只剩6份,大豬餓;

  小豬踩,大豬吃夠9份,小豬1份,因為消耗了2份熱量,長期如此小豬會死;

  因此,只能大豬踩。這看上去是雙選題,但其實只有一個選擇。大小豬的智斗,小豬不參與競爭,大小豬才能都獲得食物。

  智豬博弈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競爭中的弱小者應該講究競爭策略(選擇等待),看準時機以逸待勞。“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xiàn)象在經(jīng)濟學中被稱之為“搭便車”,典型的例子是市場追隨者當某個大企業(yè)花了數(shù)額巨大的投資探索出某種商業(yè)模式后,很快有很多小廠模仿跟進,既省去了前期研發(fā)投入,又享受了大公司開拓出來的成熟市場。如果大豬要防止小豬多吃,唯一的辦法就是占據(jù)先發(fā)優(yōu)勢,在小豬未來得及做反應之前,迅速占據(jù)壟斷地位。

  46: 斗雞博弈

  在斗雞場上,每只雞都有兩個選擇:退下來,進攻。

  如果對方退下去,自己進攻,自己贏;

  如果自己退下去,對方進攻,對方贏;

  如果都退下去,平手;

  如果都進攻,兩敗俱傷;

  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競爭雙方都明白,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或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往往因為自負,覺得自己的勝算大而不肯后退,尤其是對于表面上占據(jù)優(yōu)勢的一方,往往不決出勝負不罷休。但有時先退一步,等待時機成熟再采取適當?shù)拇胧┻_到目的也是一種選擇。

  47: 槍手博弈

  有三個快槍手決斗,槍手甲槍法最好,十發(fā)八中,槍手乙一般,十發(fā)六中,槍手丙拙劣,十發(fā)四中。決斗中,三人同時開搶,每人只有一發(fā)子彈,誰活下來的幾率最大?

  三個槍手的最佳策略是:

  甲先干掉對自己威脅相對大的乙,乙先干掉對自己威脅最大的甲,丙也先干掉對自己威脅最大的甲。

  因此雖然甲的槍法最好,但乙和丙無形中組成了聯(lián)盟共同面對乙,所以最先死掉的是丙。由于丙對另外兩人毫無危險可言,活下來的幾率反而最大。

  在一輪多方對決中,能否獲勝不單純?nèi)Q于參與者的實力。商業(yè)競爭中,與競爭對手合作,優(yōu)先考慮對付最大的威脅,從而在多人博弈中以弱取勝是被多次用到的策略。

  9

  互惠法則

  48: 互惠法則

  小恩小惠會給人造成“負債感”,這種“負債感”會使人們更輕易接受在平時可能會拒絕的要求,哪怕面對自己并不喜歡的人。因此,如果先施與對方小小的恩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會大大減少被拒絕的可能性。

  49: 承諾一致性原理

  一旦人們做出決定,或者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強迫自己采取某種行為以證明他們之前的行為的正確性。也就是說,當你決定了一件事情后,之后的行為會不自覺地按照原先的承諾來進行。因為在通常的價值觀中,如果一個人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就會被人們認為是兩面三刀、表里不一。因此,當我們決定做某件事情時,公開自己的選擇比內(nèi)心默默做決定更能促進事件的進展;容易造成困局是,有時哪怕我們明知自己錯了,也絕不愿意承認。

  50: 登門檻效應

  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識上的不協(xié)調,或是想給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對方更高的要求。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提出一個較高的要求時,可以以一個小小的要求作為開始。自己做事情的時候,也可以把一個大的、較難實現(xiàn)的目標分成一些小的、容易實現(xiàn)的階段性目標。

  51: 門面效應

  它是指提出很高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的要求;對方拒絕你更高的要求的同時,面對你再次提出的小要求,就會更傾向于接受。

  門面效應是兩種心理學現(xiàn)象的綜合利用。首先是補償心理,對于任何人拒絕所帶來的心理壓力遠高于贊同,當拒絕別人后會產(chǎn)生負罪感,然后借另一個小的、容易解決的事情來平衡這種內(nèi)疚心理。其次是沉錨效應,第一個較為難的要求在被請求的人心中種下了一個錨點,他會認為只要不是第一個要求,其他的都可以。

  52: 禁果效應

  越是禁止某件事情,人們反而會越想突破這項禁令,由于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事與愿違的現(xiàn)象,叫做禁果效應。禁果效應的心理學基礎是兩種心理:逆反心理和好奇心。“如果燒毀國旗是合法的,那么燒它還有什么意思呢?”

  53: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本身是一種保護機制,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現(xiàn)象。比如媽媽對孩子的嘮嘮叨叨,不僅不會使孩子聽話,反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時候,說得越多效果越差,一個人的語言魅力不在于他說了多少,而在于是否說到位。

  10

  凡勃倫效應

  54: 凡勃倫效應

  凡勃倫效應指: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愿意購買。凡勃倫的一個背景是20世紀消費主義的崛起,消費行為不只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滿足。另一個背景是消費者對價格和品質兩者關系的心理認知。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價格成為一個快速鑒別產(chǎn)品好壞的指標。通常的定價邏輯是“因為好,所以貴”,在消費者看來成為了“因為貴,所以好”。

  55: 吉芬之謎

  根據(jù)普遍的供需原理,商品的需求量和價格成反比。但1845年,英國爆發(fā)大災荒,導致土豆價格急劇上漲,人們對土豆的需求不降反增。這種和需求原理不一致的現(xiàn)象,被稱為吉芬之謎,具有這種特點的商品為“吉芬商品”。

  追漲殺跌是吉芬現(xiàn)象的消費行為學解說,對于可替代性極低的必需品(即“吉芬商品”),比如災荒時相對其他食物便宜的土豆、住房,當價格上漲時,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立刻買入,否則它還會繼續(xù)漲價,再遲疑的話可能再也買不到了”。有些商家會同時制造緊張感,比如限時大促銷,迫使消費者迅速做出消費決策,對那些“非吉芬物品”也做出追漲殺跌的舉動來,自愿落入消費陷阱。

  56: 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的定義是:人們愿意為某種商品實際支付的價格,絕不會超過他所預期能承受的最高心理價格。因此,他購買此物所得的滿足,通常超過他因付出此物的代價而放棄的滿足。這樣,他就從這種購物中得到了一種滿足的剩余。通俗來說,一件物品標價10元,買方心理預期是25元,“節(jié)省”的15元就是買方的消費者剩余。因為消費者對于自己能承受的最高價格預期完全是主動的,因此消費者剩余并不會真的讓消費者獲得實際價值,但能帶來心理上的滿足。

  57: 稀缺效應

  當我們能夠獲得某種東西的機會越少,它的價值就越發(fā)凸顯出來,“機會越少,價值越高”,就是稀缺效應,比如小米和蘋果的饑餓營銷,不僅沒有澆滅消費者的購物熱情,反而引發(fā)了一個比正常銷售更加火爆的市場。

  58: 折扣效應

  折扣是指商家通過按原價給予買方一定比例的退讓,從而誘使消費者再次消費。盡管消費者清楚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依然對各類打折商品趨之若鶩,這就是消費行為中的“折扣效應”。

  一般我們認為為追求打折買一堆商品的行為是感性消費,但其實恰恰體現(xiàn)了消費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jīng)濟人特點,可以說追求折扣商品是被理性驅使的感性消費。

  打折優(yōu)惠隱含了一個很簡單的博弈邏輯:將潛在的未來消費提前。即在未來,如果買方會使用這些打折商品,那么買方獲利;如果根本不用,獲利者完全在賣方;兩種情況賣方均獲利,只是獲利的多少。

  因此,再面對折扣時,我們要保持理性,認真考慮自己的消費意愿和預期。

  59: 博傻理論

  博傻理論指在資本市場中,人們會完全不顧某種商品的真實價值,而愿意花高價購買,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傻瓜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買走。傻不可怕,只要不做最傻的那個就行。

  股市中,博傻理論延伸出了一個被稱為“傻瓜贏傻瓜”的博傻策略,即在高價位買進股票,等行情上漲到有利可圖時迅速賣出。這種博傻策略認為“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游戲規(guī)則像擊鼓傳花,只要不在鼓聲停下的時候拿到花的人都有利可圖。

  “投機與投資都區(qū)別在于投機行為的關鍵不是預測投資對象的價值,而是判斷是否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

  11

  路經(jīng)依賴法則

  60: 路經(jīng)依賴法則

  指人類社會中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與物理學中的慣性類似,一旦進入某個路經(jīng)就可能對這種路經(jīng)產(chǎn)生依賴。比如24小時便利店的實際盈利率明明低于普通商店,但一旦開始營業(yè)往往會堅持通宵原則。職場中,第一份工作對個人職業(yè)發(fā)展很重要,因為當我們習慣了某種工作狀態(tài)和職業(yè)環(huán)境后,會產(chǎn)生一定依賴。若重新做出選擇,又會喪失很多既得利益。

  61: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某項實驗表明,被試者會對未完成的任務念念不忘,從而產(chǎn)生較高的渴求度,這種現(xiàn)象就做“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在心里產(chǎn)生一個張力系統(tǒng),使我們處于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之中。當工作沒有完成就被中斷時,這種緊張狀態(tài)會再持續(xù)一段時間,未完成的任務也就一直壓在心頭,對任務念念不忘。而一旦任務完成了,緊張狀態(tài)就會消失,大腦很容易把剛做的事情忘掉。由此可見,要做好一件事就要立刻開始做它;當需要增加對某事的記憶時,適當?shù)闹袛嘁材茉黾訉Υ耸碌挠洃洺潭取?/p>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告訴我們:我們最念念不忘的,其實是那些已經(jīng)開始而還未完成的事情。

  62:布利斯定理

  布利斯定理指:用較多時間為一次工作做計劃,做這項工作所用的總時間就會減少。機械地重復某件事情所帶來的手感,遠遠比不上事先反復籌劃、琢磨所形成的經(jīng)驗。

  63: 權威效應

  是指一個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說的話、做的事就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視,并相信其言行的正確性和權威性。

  出現(xiàn)這一效應的原因在于人們的“安全心理”,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并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系數(shù)。另一個原因是“贊許心理”,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guī)范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贊許和獎勵。

  要消除權威效應的負面影響,需要對自己充滿信心、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能力。亞里士多德說過:我愛我?guī),但我更愛真理?/p>

  64: 古德曼定律

  美國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指出:沉默可以調節(jié)說話和聽講的節(jié)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相當于零在數(shù)學中的作用。盡管是零,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

  懂得沉默的人在溝通中以靜制動,用沉默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而在時機成熟時一舉掌握主動權。與此同時,用語言威懾對方,很可能說得越多暴露越多,適當?shù)某聊軌蚋行У乜刂颇愕纳眢w語言,讓對方無法洞察你的意圖。

  另一方面,許多人不能讓他人對自己產(chǎn)生好印象,是因為他們不懂沉默,不注意傾聽,只關心自己要說什么,卻不關心對方想表達什么,造成雞同鴨講的雙向演講,而非真正的溝通。

  65: 工作成癮綜合征

  工作狂是對工作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xiàn)為通過超過一般限度的工作來獲得心理滿足。

  工作狂與一般對工作抱有熱忱的人有著本質區(qū)別:后者熱愛自己的工作,從工作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前者則把工作作為獲得心理快感的工具,其實并不熱愛工作本身,也很難從工作中獲得快樂,只是通過拼命加班以求獲得某種心理解脫般的愉悅感。

  12

  彼得原理

  66: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指出:在各種組織中,由于習慣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所以雇員總是趨向于被提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比如,汽修廠中,把技術嫻熟的技工提升至等級更高的管理崗,汽修廠則少了一個出色的機械師,多了一個無能的管理者。

  彼得原理還解釋了企業(yè)中的冗員現(xiàn)象。冗員顯現(xiàn)背后的層級主管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追求高效率的,因為大多數(shù)主管都必然升到一個他們無法勝任的階層,為了提高效率,只好雇傭更多的員工,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德魯克曾說過:除非內(nèi)部一致要求補充人才,否則就直接去掉這個職位。根據(jù)“彼得原理”,減少人員最佳的方法,就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讓每一個人發(fā)揮出他的最大價值。三個臭皮匠無法抵一個諸葛亮。

  67: 德西效應

  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薪酬)和內(nèi)在報酬(興趣、成就感等)兼得時,工作動機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降低。

  產(chǎn)生德西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在報酬和內(nèi)在報酬的不兼容性。當人們因為內(nèi)在報酬努力時,他們相信這件事純粹為了自己而做,最大的價值是取悅自己;當獲得外在報酬時,則變得患得患失,擔心自己的努力配不上獎勵,或者反之。他們的動機會從取悅自己逐漸變成取悅報酬給予者,最終從“自驅”變成“他驅”,興趣也就自然地消失了。

  在企業(yè)中,薪酬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在報酬,一不小心會觸發(fā)“德西效應”,反而影響了員工的主動性。因此,激發(fā)員工對工作本身的興趣成為管理界的另一個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重要方法。

  68: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己認為不值得做的工作,往往會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不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了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企業(yè)管理中,不要用強迫的手段或金錢來領導下屬,而是要讓員工心甘情愿地做事,讓員工覺得他們所做的事情有價值、值得做。德魯克認為,有挑戰(zhàn)但通過努力可以勝任的工作,最能激發(fā)人的積極性。

  69: 雷尼爾效應

  雷尼爾效應揭示出薪酬的作用并非完全不可替代,想留住員工,除了高薪,獨特的環(huán)境也很重要。這里的環(huán)境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也包括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比如催人奮進的企業(yè)精神、雇員之間以及雇員和老板之間和睦相處、滿足員工的各種層次心理去求等等。

  比如斯賓賽公司的核心管理理念是讓員工覺得自己的利益和公司息息相關 - 只要公司蒸蒸日上,員工的福利待遇就一定有所保障。這一理念大大增強了公司的凝聚力,員工均以在斯賓塞公司工作而感到自豪,把公司的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

  70: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揭示的是一種普遍心理,就是對他人所期望、同時期望他人對自己有所期望,后者是人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本能需求。比如在實驗中,被老師認為有優(yōu)異發(fā)展?jié)撃艿暮⒆映煽兲岣弑绕渌⒆涌臁.斘覀兊弥獎e人對自己有所期望時,心中會有一股滿足感。為了保持這種感覺,我們會不自覺地按照別人的期望來塑造自己。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對方變好,表達自己的期望可以促進積極行為,但如果所寄予期望過大,超過了對方的能力范圍,會給對方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

  71: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那么這扇破碎的窗戶就會成為某種示范性的標志,從而縱容他人去打破更多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犯罪活動也會因此而滋生、蔓延。

  在企業(yè)中,想要避免管理中不理想的結果出現(xiàn),就要在事情初現(xiàn)端倪的時候把苗頭扼殺在襁褓中,比如對于觸犯企業(yè)核心價值觀的小奸小惡必須做到隨時處理,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13

  史華茲論斷

  72: 史華茲論斷

  所有的壞事情,只有在我們認為它是不好的情況下,才會真正成為不幸事件。史華茲論斷告訴我們,要學會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所有幸與不幸,即便是天大的不幸,只要能以平常心坦然接受,把它看成人生中必要的體驗,找出其中蘊含的幸福因子,也會讓你感受到幸福。“生活就像剝洋蔥,總有一片讓你流淚。” 時間是永不停息的,幸福與不幸不是永恒不變的,眼前的一切不過是時間軸上的一個點。我們只要學會從不幸中看到幸福,就能扭轉所謂不幸的趨勢。

  73: 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當我們手中各持一個相同的砝碼時,原來的砝碼越重,之后就必須加更大的量人們才能感覺到差別。

  “貝勃定律”揭示了一個很普遍的心理學現(xiàn)象,即當人們經(jīng)歷強烈的刺激后,他對這類刺激的免疫能力會大大提升。

  從貝勃定律還可以推論出幸福遞減,即得到的越多,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少。人處在較差的狀態(tài)下,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會讓他興奮不已;而當處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時,人的要求、欲望會隨之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會大大降低。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如果你不能對現(xiàn)在的一切感到滿足,那么縱使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

  74: 狄德羅效應

  狄德羅效應指: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現(xiàn)象。比如女生買了一個天價包,會為其配相應的衣服、鞋子以及妝容。

  狄德羅效應被稱為“人類最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揭示的是一種常見的“愈獲得愈不滿足”的心理現(xiàn)象,即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迫不及待,得到后就得隴望蜀。人們會落入狄德羅效應,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意識到自己渴望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無用的。

  蘇格拉底說:當我們?yōu)樯莩薜纳疃S诒疾ǖ臅r候,幸福的生活已經(jīng)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

  生活中有些無用的東西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那么就要學會放棄。

  75:鱷魚法則

  鱷魚法是投資心理學的理論之一,指: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推擋鱷魚以把腳掙脫出來,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越是掙扎,被鱷魚咬住的身體范圍就越大,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只腳。 某些關鍵時刻,舍棄是為了得到 - 舍棄一條腿,獲得了生存的機會。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墨菲定律》讀書筆記》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m.weilaioem.com/gongwen/78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