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種子生產技術工作總結
201*年技術工作總結
一.密度低。新疆光熱資源豐富(大于等于10攝氏度的有效積溫在3500攝氏度),海拔低(670米),無霜期長,機械化程度高,適合于密植。對于我們這個品種而言,密度應控制在13cm左右,父母本按1:7的比例種植,母本最終畝保苗數達到8000株,這樣才能為后期的高產打下基礎。今年****團20連產量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密度低是主要原因(畝保苗7200株)。
二.化控技術運用不合理。化控技術是一項比較成熟的農業(yè)管理措施,從玉米長相上看,玉米應用化控劑后,棒上部葉片普遍上舉,植株收斂,葉片角度變小,一般在拔節(jié)以前,可見葉在1113葉時進行,運用得當可以降低植株高度3060cm,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反而會影響產量。在地力較差,長勢弱的田塊就不能運用這項技術,這種地塊化控后,導致植株過矮,抽雄時帶掉的葉片較多,功能葉減少,導致植株過早的死亡,從而影響產量。同時由于植株高度的降低,減少了對地面的遮蔭,不利于土壤的保墑,對作物的生長不利。今年就是因為對此類地塊采用了化控,植株早衰,而導致小籽過多(平均每畝地的小籽在30KG左右),嚴重影響了產量。這是在今年的技術指導工作中最大的一項技術失誤。
三.后期肥水管理。肥水管理貫穿玉米植株生長的全過程,后期管理也是比較重要的,后期脫肥脫水將會嚴重影響產量。****團屬于漫灌區(qū),和其它團場的滴灌相比,肥水管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首先表現(xiàn)在灌水方面;由于土壤大部分屬于“膠土地”,土壤透氣性較差,澆水后需要及時的排水,排水不及時就會導致田間植株整片死亡,即使是排水,也有低洼的地方積水,致使植株死亡,同時土壤原因也是導致今年早衰的主要原因。其次施肥總量不足;原因有以下幾點;1.后期植株較高,機械化無法操作,再加之地塊較大,人工操作難度較大,所以好多農戶就放棄了此次施肥。2.地力差,農戶沒有積極性,不愿意有太多的投入。3.兵團特色的管理,讓農戶有一定的依賴性,農戶寧愿拿“低保”(所謂“低!保褪怯捎诘亓Σ畹脑,導致收入低于投入,對于這種情況,兵團會把虧損的那一部分直接以現(xiàn)金的方式補貼給農戶,達到收支平衡,不虧損也不盈余),也不愿多投入。
四.病蟲害的防治。抽雄工組結束后,該公司在和66團種子站的協(xié)商后,在連隊的組織安排下,進行了以紅蜘蛛玉米蚜蟲和玉米螟為主的統(tǒng)一防治,防治方式為機械化噴霧,在噴霧的同時加入葉面肥,防治效果較好。由于地塊的差異以及各個農戶之間的差異,蟲害發(fā)生的程度也不一樣,各農戶根據自身的情況又不同程度的防治了一次。
從后期的發(fā)病情況來看,防治效果是明顯的,紅蜘蛛和玉米蚜蟲基本沒有發(fā)生,但是玉米螟(二代)的發(fā)生較為普遍,由于二代玉米螟的危害,導致在收獲之前果穗有掉落的現(xiàn)象,掉落比例在3%左右。
五.收獲過遲。今年收獲后水分在23%左右,果穗成熟度較好,籽粒色澤度好,提高了種子的商品性。但是也正是因為收獲時果穗水分過低,使籽粒更容易掉落,而掉落的這一部分籽粒在經過扒皮的環(huán)節(jié)時,大部分會被擠碎,從而影響種子質量。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所有的機械操作中,造成種子破碎最多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收獲時,不能過遲,水分在達到35%時,適時收獲。
六.種子破碎率高。機械化收獲的必然結果,并且后期脫粒時水分較高,在18%左右,脫粒、清選機械也比較落后,人工用鐵鍬等金屬工具進行推堆(包括雨天推堆、果穗推堆、清選推堆)、翻曬時,造成玉米機械損傷也非常嚴重,各個因素的影響就造成了種子的破碎率較高。
擴展閱讀:201*年三麥生產技術總結
201*年三麥生產技術總結
周友根興化市農技中心作栽站
近幾年,我市小麥生產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遲晚播、大播量常態(tài)化,粗放種麥比例上升較快,季節(jié)緊張矛盾十分突出,產量潛力大幅下降。面對嚴重不利形勢,全體農技人員加強技術配套,適時調整技術思路,強化因田因苗指導,有效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小麥單產仍取得了超預期的實績。
一、產量與效益
1、產量實績。統(tǒng)計局數據:夏糧總積128.04萬畝,平均單產401公斤。其中小麥面積112.95萬畝,畝單產407公斤,總產45.9707萬噸,同比分別增0.62%、3.56%和4.23%;大麥面積12.92萬畝,畝單產387公斤,總產4.9955萬噸,同比分別增1.1%、3.2%和4.24%。
2、產量結構。小麥畝有效穗數是10年來最高的一年,達35.7萬穗(連續(xù)2年35萬以上),較12年、11年分別增0.56%和5.62%;每穗有效粒數31.7粒,增幅分別為11.23%和-1.55%;千粒重僅38.6克,增幅分別為2.66%和-5.39%;理論單產424公斤,分別增14.83%和-1.63%。同比去年呈增穗、增粒、增重,而較前年呈明顯的增穗、減粒、減重特點。
表1三麥產量結構統(tǒng)計表
小麥年度大麥畝有每穗理論畝有每穗理論千粒重千粒重效穗粒數單產效穗粒數單產(克)(克)(萬)(粒)(公斤)(萬)(粒)(公斤)35.731.738.635.528.537.633.832.240.80.5611.232.665.62-1.55-5.3942436943114.83-1.6353.521.152.519.551.322.41.908.214.29-5.8038.734.838.611.210.2642434643022.62-1.51201*年201*年201*年較12年,%較11年,%3、效益分析。百戶調查表明,小麥畝平單產為422.3公斤(變幅為
245~608公斤),同比去年378.5公斤增11.6%。以公斤均價2.2元計(去年1.98元),總產值為929.12元,同比增23.97%。畝總成本825元,增加2%,其中人工成本203元,增加8%,人工成本增幅較快。畝凈收入僅104元,同比去年-58.6元,畝增162.6元。不計自營地折租及家庭用工成本,畝平現(xiàn)金成本為405.5元,僅增加0.84%,現(xiàn)金收入畝平523.5元,增幅達50.75%。
表2百戶典型產量及效益調查統(tǒng)計表
總成本(元/畝)年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其中:人工成本其中:土地成本現(xiàn)金現(xiàn)金凈收產量產值家庭家庭雇流轉自營度生產土地合種肥農機械灌合雇工合合成本收入益用工用工工地租地折成本成本計子料藥作業(yè)排計天數計計天數折價費金租201*422.3929.154528082560.311641.5103.721.23433.45201*378.5749.452828080860.711641.5104.0183403.51730.53020333.0247280405.5523.5104.01580.53018831.7248.3280402.2347.3-58.6二、氣象與苗情
(一)氣象分析。我市小麥播期最早10月13日,最晚的12月10日,根據生產實際分為9類。適期早播小麥0℃以上總積溫為2168.4℃,同比減7.7%;總光照為1308.1h,增16.3%;總降水為441.2mm,增45.5%;總雨日為62天,增1.6%。階段分布上,冬前及越冬期積溫均減少,冬前減幅達25%;而返青拔節(jié)揚花期均增加,返青期增幅達113.4%。越冬期及灌漿期降水較多,其中越冬期增幅達548.8%。
表3適期早播小麥主要生育期溫光資源利用對照表
冬前越冬返青拔節(jié)拔節(jié)揚花揚花成熟全生育期年度積溫降水積溫降水積溫降水積溫降水積溫降水溫差積溫光照降水雨日今年483.2105.3153.5131.7176.73.8477.777.4877.31239.22168.41308.1441.262.0去年644.6113.4156.320.382.822.8551.8102.6914.844.29.62350.31124.5303.361.0±%-25.0-7.1-1.8548.8113.4-83.328.2-50.0-4.1178.3-4.3-7.716.345.51.6對灌漿期氣象分析,適期早播小麥有效灌漿期為43天,較極限晚播小麥35天多8天;有效積溫為877.3℃,增14.4%;降水量123mm,減36.7%;日較差9.2℃,增14.8%。所以,晚播小麥灌漿期氣象條件有明顯惡化趨勢,高溫逼熟、有效灌漿期大幅縮短,晝夜溫差縮小,大風降雨天所增多,
產量潛力下降,穩(wěn)產性變差。
以適期早播為對照,極限晚播小麥總積溫減幅達15.4%,總光照減18.5%,總降水減9.1%。方差分析表明,產量與總積溫的數學關系為y=-642.2+0.54x,r=0.9714**,總積溫每下降1個百分點,單產大約下降2個百分點以上。以目前生產力水平,小麥畝產450公斤以上需積溫201*℃以上,因此,要確保單產穩(wěn)定,臨界播期大約為11月8-10日。
表4201*年興化不同播期小麥主要氣象因子匯總表
分類早播適期早播適期播種適期晚播一般晚播嚴重晚播遲晚播過遲晚播極限晚播代表播期10月18日10月23日10月28日11月8日11月13日11月18日11月23日12月1日12月10日成熟期總積溫±%4.00.0總光照1337.81308.1±%2.30.0總降水±%443.4441.2446.50.50.01.26月5日22556月5日6月7日6月7日6月8日6月8日6月8日6月9日2168.42135.1-1.5201*.4-7.71965.1-9.41305.9-0.21231.4-5.91213.9-7.2438.3-0.7430.9-2.3427.9-3.01927.9-11.11178.1-9.918481881.4-13.21154.9-11.7417.1-5.5-14.81108.4-15.3408.9-7.3401-9.16月10日1834.8-15.41066.5-18.5(二)農苗情簡析
1、耕播質量大幅滑坡,過去少見的爛墑收稻現(xiàn)象普遍。一是晚熟水稻斷水過遲,收割機械壅泥成溝,泥濘不堪。二是播期播量不配套,播種量達歷年最高,但早播不稀,晚播不密。三是水稻秸稈全量旋耕還田問題多,如埋草過淺,爛墑旋耕,鋪草不勻,空隙過大,易凍易旱易漬易脫力。四是麥草全量還田田塊大腳塘多而深,遇雨蓄水爛墑,降漬速度較慢,易導致爛耕爛種。五是地區(qū)間、田塊間不平衡性明顯。
2、耕播方式多樣化,稻田套播種麥面積上升迅速。據統(tǒng)計,今年我市棉套麥面積占比12.1%,大豆等旱茬麥占比3.2%,稻套麥占比達13.9%,淺旋耕撒播占62.7%,全量旋耕還田占4.1%,機條播僅占1.5%。其中稻田套播麥面積為凈增加,主要有切碎履蓋還田與稻草離田2種類型,共生期0-7天不等,播種均勻性較差,稻草切碎過長、勻草較差、覆草過厚。
3、遲播比例高,生育進程滯后,個體生長量小。適期早播小麥冬前積溫為483℃、冬前光照304h,而極限晚播小麥僅40℃和45.7h,下降幅度分別達91.6%和85.0%。主要苗情為:一是冬前分蘗過低,獨稈越冬比
例較高。小麥冬前葉齡3.09葉,較常年少2葉左右,是歷史上苗齡最小的一年。二是播期分散,平衡性較差。早播、適播、晚播、遲晚播和嚴重晚播麥面積的比例分別為8%、40%、27%、18%和7%,其對應的葉齡分別為4.94、3.87、2.91、1.97和0.95葉,葉齡極差達4葉以上,單株帶蘗分別為1.01、0.66、0.10、0.00和0.00,全市仍有2萬畝左右尚未全苗,適播比例也是歷史是最小的一年。三是早播不稀,晚播不密。早播、適播、晚播、遲晚播和嚴重晚播基本苗分別為21.63、22.64、24.40、28.33和28.30萬,早播適播麥基本苗偏大,而遲晚播和嚴重晚播麥基本苗偏小,非常不利于苗情轉化。越冬期技術思路堅持以減災防災,平衡壯苗,安全越冬為中心,要突出強調安全2個字,防止發(fā)生大面積的嚴重凍害、漬害和凍藥害。在具體技術措施上,關鍵是要做好以管補差、以肥補遲、以防減災、促控結合技術措施的宣傳與落實。
表5不同播期小麥冬前溫光利用程度統(tǒng)計表
代表播期積溫光照10月18日570333.710月10月11月11月11月11月12月12月23日28日8日13日18日23日1日10日4834032692141761307740304295.2220.7203.2167.4144.297.745.75、春后苗情轉化快,群體峰值過高,早衰倒伏面積大。2月8日全市小麥單株帶蘗僅1.06個,全市旺長苗占比2.1%、一類苗占比18.7%、二類苗占比33.50%、三類苗占比33.2%、過弱苗占比12.5%,突出表現(xiàn)在單株大分蘗過少,個體生長量不足,弱苗特征明顯。但由于起點群體偏高,春后葉齡小,分蘗節(jié)位較多,返青后群體上升較快。在生育進程上參差不齊,雖總體生育進程偏遲,與去年相比呈早中有晚、晚中有早特點。全市小麥高峰苗為89萬,同比增2.1%,晚播小麥高峰苗期推遲,峰值過高,無效穗比例較高。
三、經驗與教訓
1、因應晚播措施有力。針對秋播嚴峻形勢,全面落實各項應對技術。一是落實三搶,突擊搶收、搶種、搶管,不能一播了之。適墑稻田,采取0共生套播,留高樁秸稈切碎均勻覆蓋還田。墑情粘重稻田,在水稻收獲前5-7天套種套肥,稻草離田后開溝覆土。二是落實三補,抓好以質補遲,寧遲勿爛,推廣機條播或淺旋耕撒播,提高耕播質量;以密
補遲,適播小麥基本苗控制在16-18萬內,強化播期播量配套;以肥補遲,增加基苗肥用量,促進早發(fā)壯苗。三是落實三防,就是防積水脹漿,高標準建好麥田一套溝;防干旱回芽,播后窨足一交水,如遇持續(xù)干旱應迅速洇水造墑;防露籽雀害,充分利用開墑覆土、家雜灰或碎稻草覆蓋,保種保苗。四是落實一拌一封一除早防病蟲害,一拌就是用立克秀拌種防治紋枯病,一封就是充分利用藥劑進行土壤封閉處理控制雜草,一除就要立足秋冬除草,搶睛暖天氣選擇安全藥劑搞好化除,預防凍藥害發(fā)生,確保一播成功。
2、推廣了遲晚播獨稈栽培配套技術。晚播麥推廣獨稈栽培配套技術,提高畝穗數指標為37-40萬穗,以主莖成穗為主要栽培目標。主要是根據播期、成苗率優(yōu)化配套播種量,并采取對應的肥料運籌技術,強力控制分蘗,提高主莖成穗率。
3、強化了水稻秸稈全量機械還田配套技術。制定了稻草機械還田種麥技術10個作業(yè)工序和作業(yè)流程,嚴格規(guī)定了作業(yè)標準,明確了各工序的技術關鍵。成熟前7天開溝控水降漬,技術關鍵是降低土壤墑情,防止爛耕爛種;調啟切碎裝,技術關鍵是碎草長度要短;低留茬勻速機收,技術關鍵是收割機行走速度均勻,留茬高度要低,碎草拋灑均勻;人工二次輔助勻草,技術關鍵是對部分成堆的稻草人工進行均勻灑鋪,確保全田均勻鋪草;全量施足基肥和秸稈腐熟劑,技術關鍵是適量增加速效氮肥;反轉滅茬旋耕還田,技術關鍵是滅茬深度、旋耕深度、碎土大小要達標;機械鎮(zhèn)壓,技術關鍵是泥草緊實無空隙;開好內三溝,技術關鍵是深度達準,內外暢通;機械化播種,技術關鍵是播種均勻、不漏播、不重播,播種量符合農藝要求;窨水沉實,技術關鍵是種子吸水達發(fā)芽標準,不回芽不漲漿,泥草進一步充分彌合沉實,土壤不板結。
4、耐晚密播品種的自主選用為穩(wěn)產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于品種利用,要辨證的看問題。寧麥13號雖然不是主推品種,且對我市品質安全影響較大,但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由于農民的自主選用這幾年對我市晚播小麥穩(wěn)產性有很大的貢獻。該品種小穗排列緊密,每穗粒數較多且穩(wěn)定,特別是容納穗數較多,密植抗倒性較強,這2個因素決定了該品種耐晚密播,在晚播條件下可以取得較穩(wěn)定的產量。但是品種利用與小麥產業(yè)發(fā)展的矛
盾將更加突出,統(tǒng)一品種缺乏有效抓手,農業(yè)部門基本失去了對品種利用的把控能力,對全市小麥品質安全將構成更嚴重的沖擊。
5、根據播期類型,因地制宜調整了栽培技術思路。近幾年,我市小麥集中播種期大幅后移,秋播歷期顯著拉長,從10月10日至12月下旬均有播種,苗情的不平衡性與復雜性增加了田管的難度。針對播期等多種因素向不利于小麥高產穩(wěn)產的方向演變的實際,品種選用、播種量、肥水運籌等技術思路也同時作了對應調整。提10月25日前播種的應以分蘗成穗為主,10月26日至11月10日播種的應以主莖分蘗成穗并重為主,11月10-20日應以主莖成穗為主,11月20日以后則應以獨稈栽培為主。指導生產要根據播期類型確定主莖成穗率,根據目標穗數確定基本苗,根據田間成苗率確定播種量,根據目標產量確定施肥定量和肥水運籌技術。
6、秸稈覆蓋還田小麥霜凍危害重。成災氣象概況:全省共有59個站達到建站以來3月9日最高氣溫歷史極值,但9~10日全省大部分地區(qū)24小時最低氣溫降溫幅度在8℃以上,全省日最低氣溫最大降溫幅度達到12.3℃,出現(xiàn)在興化,興化24小時降溫幅度達21.2℃,一夜之間,從夏天又回到冬天。21日最低溫度-0.5℃,有嚴重霜凍。凍災成因分析:第一,十分異常的氣溫變化是造成凍害的直接原因,第二,寧麥13號抗寒性特別是抗倒春寒能力極差,第三,春季化除遭遇倒春寒造成輕度凍藥害是凍害的重要因素,第四,粗放的稻田套播種麥方式是主要原因。全市大小麥受災面積為17萬畝左右,早播麥基部第一節(jié)間凍傷或凍死,呈水漬狀,部分幼穗凍死或凍傷;晚播麥主要是嚴重的葉片凍害,心葉及倒2、3葉凍死,對產量影響較大。
四、生產形勢變化分析
1、越冬期積溫由暖向冷變化。由于暖冬與冷冬的周期性變化,小麥生育期由超前向延遲變化,越冬期生長量由大變小,大分蘗成穗比重下降。
2、小麥播期由早向遲變化。秋播歷期不但顯著拉長,秋播也由適期集中早播向大幅推遲轉變,遲晚播、極限晚播面積上升較快,晚播呈常態(tài)化。茬口類型由早中茬向晚茬更晚茬變化,歷期拉長,安全性變差,各類隱患增多,早枯、赤霉、倒伏越來越嚴重。晚播常態(tài)化直接導致品種
利用類型的改變,主體品種由揚麥系列品種向寧麥系列品種轉變。播期的大幅推遲,加上冬季由暖變冷,小麥壯苗早發(fā)面積迅速下降,冬前大分蘗比重僅在15%左右,大幅降低了小麥產量潛力。特別是因應晚播的技術配套率較低,普遍出現(xiàn)了早播不稀,晚播不密的現(xiàn)象。因此,小麥播期如果不及時主動調整過來,生產將越來越被動,農民將會有一個自我調適過程。
3、耕作方式由單一型向多樣化轉變,耕播質量由精耕細作型向粗放型轉變。由于秋播被動,耕作質量大幅滑坡,粗放種植面積擴大,田管難度加大,均衡增產性變差,產量潛力下降。
4、秋播由主動向被動較變。小麥秋播已由過去的季節(jié)寬裕、生產主動向季節(jié)緊張、予盾突出、生產被動方向變化,而且這種變化趨勢正在加快。
5、品種利用由中筋向弱筋轉變。優(yōu)質中筋小麥揚麥系列品種轉變?yōu)槿踅钚←湆廂?3號為主體,導致我市小麥品質類型迅速由中強筋向弱筋變化,這都是遲播后農民自我調適的結果。但早茬中茬仍占一定面積,因此品種利用不能一邊倒,此類田塊優(yōu)質大穗型品種仍有優(yōu)勢。
6、產量結構由‘質量型向數量型’轉變。小麥產量構成已由過去的以分蘗成穗為主、大穗大粒的質量型向以主莖成穗為主、密植多穗的數量型變化,技術挖潛的難度較大,潛力空間較小。
7、化除安全性由安全向不安全轉變。由于晚播,小麥冬前化除適期越來越短,安全性越來越差,全市小麥化除已由冬前化除型向早春化除型轉變,凍藥害時有發(fā)生,草害隱患較重。
8、生產方式由零散式向規(guī)模化轉變。生產規(guī)模由千家萬戶零散式向連片規(guī);洜I轉變,生產主體正由傳統(tǒng)老農向職業(yè)農民轉變,當前正處于這種過渡期,具備過渡期的主要特征,組織化缺陷仍是最主要問題。
9、小麥產量潛力由高向低轉變。因遲播常態(tài)化、赤霉病、紋枯病,倒伏、早衰等隱患風險明顯增大,產業(yè)潛力因此而下降,晚播奪高產的技術難度很大,穩(wěn)產性成為小麥生產第一目標。
10、秸稈利用由一把火向雙禁轉變。水稻秸稈原來是一把火干凈省事主動節(jié)本,也有利于精耕細作,F(xiàn)在秸稈雙禁壓力越來越大,秸稈還田面積逐年增加,但此項技術性對土壤墑性要求高,技術環(huán)節(jié)多,
對機械動力及作業(yè)質量高度依賴,如技術到位率低,反而加劇了秋播季節(jié)緊張矛盾,加重了粗放種植,增加了生產安全隱患。
五、秋播技術對策
堅持走群體質量型栽培技術路線,同時,科學分析生產形勢變化,因天因苗因時因勢靈活調整技術對策,立足防災減災,在穩(wěn)產的基礎上,促進大面積產量均衡增產。
1、明確技術思路。關鍵是5個堅持,一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小麥品質區(qū)域化布局,推廣高產優(yōu)勢品種不動搖。二是要堅定不移地走提高耕播質量,杜絕粗放免耕種麥方式抬頭,促進壯苗早發(fā)的技術思路不動搖。三是要堅定不移地搞好安全植保不動搖。四是要堅定不移地推廣播期播量和肥水運籌的配套集成技術。五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專業(yè)化作業(yè)服務上水平上規(guī)模不動搖。
2、明確工作方法。一是集成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動全市整體生產技術水平大提升,要加大秋播農藝農機配套力度。二是大力搭建新技術推廣的平臺,推動全市規(guī)模化、標準化、組織化水平大提升。三是要鼓勵扶持產業(yè)化基地建設,推動興化小麥產業(yè)鏈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四是強化先進適用技術培訓,促進先進適用技術迅速內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全面提升我市小麥整體生產技術水平。
3、明確關鍵階段。一是狠抓秋播質量,優(yōu)化播期播量,夯實高產基礎。二是要適時抓好以防治紋枯病、預防倒伏為主要目標,以藥素混噴為主要手段的返青期兩防一噴工作。三是要加大小麥抽穗揚花期的一噴四防工作力度,做細做實各項技術環(huán)節(jié),確保效果。
二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201*年種子生產技術工作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201*年種子生產技術工作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