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歷史教育植入學生心底——談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心里發(fā)出來,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刻在我心里,成為我蹣跚學步的教育路上一盞不滅的燈。是的,教育,不是過場,也不是作秀,該是智慧火花的激情碰撞,心與心的真誠交流!
新課程的實施,更是為這樣的教育理念解除了諸多羈絆,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目標有三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如何利用新課程實施的契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盡最大限度做到把歷史教育的效果植入學生心底,成了我們需要不斷思考與踐行的課題。在探索中,我積累了一些粗淺的經(jīng)驗與心得,在此做個小小總結:
一、根據(jù)實際教學需要,大膽整合教材
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后,高中歷史教材有四個不同版本,也就是說,教材不再是“圣經(jīng)”,而是多種教學資源中的一種。這樣一來,新課程標準和教材之間,存在著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地,它要求教師從一個單純的教材“組織者、執(zhí)行者”轉變?yōu)榻滩牡?ldquo;研究者、開發(fā)者”,鼓勵教師盡情釋放智慧的潛能,在課程標準與教材之間馳騁創(chuàng)造力。只要不違背課標和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教師就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對“原版教材”部分內容進行適當“處理”和“整合”!
例如,在必修一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的教學中,我嘗試著將四課整合為一體來講。首先,解決本單元的大背景及“代議制”的概念;然后,畫一個大表格,對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四個國家代議制確立的相關內容進行對比;最后,再討論、總結資產(chǎn)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fā)展中的作用。
又如,在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教學中,我將《近代工業(yè)的艱難起步》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兩課整合起來,用小標題“艱難起步”、“初步發(fā)展”、“黃金時期”、“三重重壓”將其串為一大課。
這樣一來,課標的內容標準就清晰貫徹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新教學中,既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又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歷史課堂效率,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教學語言力求準確簡練、幽默生動,具激勵性、啟發(fā)性
朱熹說得好:“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感,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是發(fā)展人的智力的重要心理條件,同時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效率。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趣味性很強的科目。人類過去的活動,紛繁復雜、豐富多彩。但是,歷史由于其過去性,無法重現(xiàn)在人們眼前,而高中課本限于篇幅,對歷史事件的敘述都相對簡略、概括,不可能像歷史演義、小說那樣生動具體,更不可能像戲說歷史的電視劇般妙趣橫生。教師若照本宣科必使學生產(chǎn)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覺,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對教師語言的應用便有很高要求。
我認為,這些要求應包括準確簡練、幽默生動,具激勵性、啟發(fā)性。
準確簡練是基本要求。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fā)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yè)性和學術性。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里,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幽默、生動、和富于激勵性、啟發(fā)性。因此,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話語中去,使“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當學生置身于語言美的環(huán)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
在分析冷戰(zhàn)背景時,我引用了丘吉爾在回憶錄中的話(出席雅爾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并以俄國熊、北美野牛、英國小毛驢等動物形象代表各國,開始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各國力量的消長以及冷戰(zhàn)興起的原因。由于動物形象生動、特點分明,學生聽課投入、熱情高漲。例如,我問學生為什么俄國熊、北美野牛之間沒有直接開殺?他們七嘴八舌之后,我說:“因為正要互相撲過去的時候,?吹搅诵苷,熊看到了牛角,所以他們猶豫了!”(即:美蘇雙方均擁有足以摧毀對方的實力。)學生們立刻心領神會,哈哈大笑,而冷戰(zhàn)的背景也在笑聲中深刻地印入腦海。
在講到紅軍長征時,我用課件顯示地圖中的主要地點,然后用抑揚頓挫、富含激情的語調講述起來,中間也不乏幽默調侃或深情感慨,把學生帶入到那個血雨腥風的艱難歲月。學生聽得過癮、投入,對紅軍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升!
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和審美修養(yǎng)產(chǎn)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教師妙趣橫生的教學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喜怒哀樂的感情色彩,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習的動機,喚起強烈的求知欲望,甚至達到教與學的共鳴,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三、嘗試設計不同課型,師生課堂互換角色
教師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嘗試設計不同課型,既升華了教學中的重點知識,又在活動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歷史辨別真?zhèn)蔚哪芰,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小組討論式”、 “學生辯論式”、“課后報告式”等形式,都是操作性較強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不同的學生會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他們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理清自己的思路、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贊賞、爭辯、互助,他們會不斷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chǎn)生新的洞察。
例如,對必修二第十三、十四課,我通常采取師生互換角色的課堂教學形式。我提前布置學生分小組,從 “衣”、“食”、“住”、“行”四個版塊分別研究近代中國生活變遷,他們分工合作,找資料、做課件、推主講人,甚至編練小品、順口溜,為了當“小老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層出不窮,總能帶來無限驚喜!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組學生從身邊入手,利用周末時間跑到汕頭老區(qū)小公園一帶,照了很多騎樓的照片,然后制作成懷舊小電影到課堂上放映。實施效果自然很好,學生不僅在活動準備中掌握了相關知識,學會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也看到了他人的長處,從而激發(fā)自身不斷學習上進。
四、虛擬歷史情境,體驗歷史人物情感,培養(yǎng)人文主義精神
新課程理念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即愛國主義、人文主義、科學態(tài)度、民主精神、國際主義等精神。在探索實踐中,我認為虛擬歷史情境、體驗人物情感是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
比如,在講授宋代商品經(jīng)濟繁榮時,我讓學生假設自己乘坐“時空飛船”來到宋代的汴京,結合書上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內容,說說你的所見所聞。學生很興奮,踴躍描述自己的“經(jīng)歷”,有的甚至把自己當成圖中指揮汴河船運的一員。在同學們的想象中,大家仿佛都感同身受,也游歷了一遍,對宋代商品經(jīng)濟繁榮的情況印象深刻。由于虛擬了歷史情景,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了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教學效果也較理想。
而在講到文革的相關內容時,我也借機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我讓學生設想自己是文革時代的學生,你的人生軌跡可能如何發(fā)展?學生討論之后,總結了兩條道路,一條是盲目跟風,從紅小兵到上山下鄉(xiāng)——婚姻波折——工廠下崗;另一條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從偷偷看書學習到參加1977年高考——成為教授或科技人員——作為學者出國訪問——祖國新時期建設棟梁之材。兩條道路一對比,學生即意識到:人的成材,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如何把握時間、把握機遇、不斷努力、堅持科學發(fā)展方向!
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教學三維目標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如果靠單純的說理論道,學生容易“左耳進、右耳出”, 顯然難起實效。而通過歷史情境的虛擬及對歷史人物的情感體驗,則往往事半功倍,學生不僅很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且往往在課后繼續(xù)反思,將新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延伸到日常實踐中去!
五、從生活中學習歷史,在歷史中學會生活
陶行知先生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也十分強調學習過程中經(jīng)驗的重要性,提倡“教育就是生活”。
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學生關系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注意和喚起學生的需要。學生對現(xiàn)實的熱點問題十分感興趣,對他們自身所經(jīng)歷的事更能產(chǎn)生感情共鳴,當然也能輕松愉快接受。因此,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歷史是最有效的學習。在講到《經(jīng)濟騰飛與生活巨變》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xiāng)及家庭的變化來理解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講有關“中日關系”、“中美關系”等內容時,可以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中日、中美關系來介紹……
例如,在開始講必修二第27課《經(jīng)濟全球化的趨勢》前,我問學生:“你們感覺到全球化的步伐了嗎?”學生一致回答:“沒有!”在他們心目中,“全球化”只是一個躺在教科書中或閃現(xiàn)于新聞報道中的時髦詞語,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為了使學生擺脫專有詞語的生硬感,我為他們介紹了一名上海普通白領一天清晨的生活:“早上起床,用美國‘佳潔士’牙膏刷牙,日本‘東洋之花’洗面奶洗臉,用朋友送的非洲牛角梳梳頭,然后吃早餐,喝的是哥倫比亞速溶咖啡,上班的路上路過沃爾瑪,用韓國三星手機發(fā)短信……這些都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而這也正讓我們享受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成果。”學生笑了,原來世界真的在不經(jīng)意間越走越近!有的學生還是不同意:“老師,你說的沒錯,可我們不是上海白領,我們只是普通的中學生!”看來,倔的學生還真不少!我不慌不忙,往講臺下走了一圈,很快就有了收獲:學生A的書柜里放著“雀巢”咖啡(瑞士),學生B的書柜里放著一小包鮮奶餅干(馬來西亞)……學生們很開心,原來全球化趨勢不僅是書上的概念,也是身邊正在悄然改變的生活!這樣一來,接下來對于全球化趨勢利弊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變得非常順利,學生們都能踴躍參加,因為一切就在身邊!
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歷史知識,并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到生活中去實際應用。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及責任感。學生通過主動、積極、思考性地學習歷史,面向世界、認識世界,關注世界,發(fā)揮個人的潛能,培養(yǎng)足夠的能力和信心,使自身氣質現(xiàn)代化、觀念現(xiàn)代化、思想現(xiàn)代化。有了聯(lián)系生活的習慣,學生就會對教材以外的自然、生活、社會等大范圍的、多角度的生活內容廣泛涉獵、獲取,必將為課堂歷史教學作良好的鋪墊,從而實現(xiàn)學生從單一的歷史課堂步入到廣闊的社會空間,在學歷史的同時實現(xiàn)人格的自我完善。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提高課堂實效性是我一直前進的方向,無論是對教材資料的取舍整合、語言能力的睿智幽默、教學方式的開拓創(chuàng)新,還是教學理念的與時俱進,我都需要繼續(xù)探索、不懈努力!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行知先生如是說。 我想,實現(xiàn)歷史課堂最大實效性,便是做心與心的交融,欲達之,無他法,非“愛”不可!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