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什么?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要遵循的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它具體反映了德育過程的一定規(guī)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一種概括與總結。
一、德育主題講座心得體會現在的孩子生活是越來越幸福,在家里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親人的各種關愛,都會有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潛意識。許多孩子忽視了生活經歷中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在德育實踐課程中,許多主題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深刻理解生活。這類課堂的導入時,要把曾經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意識的溫習、再新認識生活,這對與課堂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德育實踐課《謝謝你們,我的父母》的重點是感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勞。作課前調查,和學生交談中發(fā)現,許多學生認為:“父母照顧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經地義的!庇械倪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沒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課堂導入就需要老師精心選擇生活中一些溫馨的情景,能打動孩子心靈的生活細節(jié)展示給學生看。如“燈下,媽媽給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顧;晚上,媽媽給孩子折疊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著時,媽媽起床為孩子蓋棉被”等等。在重溫這些每位學生都經歷過的生活小事后,可順勢提問:“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內心深處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操勞。
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二十一世紀是追求的世紀,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更是崇尚的教育。崇尚人文精神不僅是提升辦學理念、提高辦學水平的必然需求,也是營造良好人際關系,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現代化的必然使命。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對教育下過這樣的一個定義:“教育是面對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最后是為了人的生命的發(fā)展的一項獨特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中要賦予每個人生命發(fā)展的活力與源泉。生命的發(fā)展就是人文精神的發(fā)展,培育人文精神就是活動的內核。
古人云“文明以止,人文也”。以人為本的活動承載著精神文明建設的使命。我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學校辦學理念的統(tǒng)帥下,以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為核心,以為目的,立足于實際,與時俱進,突顯人文特色;不僅活躍了校園氣氛,陶冶了學生情操,而且正在構筑一個博大的精神家園,積淀文化底蘊,產生更大的“場效應”,從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德育主題講座心得體會很榮幸,我參加了由管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主辦的“2013年管城區(qū)區(qū)培計劃——德育專題培訓活動”。其間,有幸聆聽了韓玲老師所作的《直面教育新問題,智慧化解尋對策》講座。受益匪淺。
韓玲老師是北京市平谷區(qū)教委教研中心高中教科室主任,北京市骨干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國家新課改課題組核心成員,中央教科所“整體構建和諧德育體系”總課組高中學段負責人。全國各地講座近300場,代表作有《我的班級管理之道》、《名校之門向你敞開》。其演講風格幽默,思想深刻。如:班級穩(wěn)定了,學校也就辦好了。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上去了,學校的品牌也就打造出來了。學校辦得好不好,關鍵在于班主任。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人格。管理班級工作的前題是學生服你。第一次在全體學生面前亮相要打動學生的心。第一次上課要牽引學生的魂。不到萬不得已不請家長到校。在學生面前贊揚科任老師。班主任是苦干、巧干干出來的。等等會讓我們耳目一新。
教師,有人把它喻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學校,有人把它喻為生活中一片凈土。從走上教師崗位的那天起,我們就為自己的選擇而驕傲。對自己的選擇情有獨鐘,一如既往。正是對教育事業(yè)的摯愛,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里,努力實踐著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學原則。用自己良好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學生,做到教書育人完美統(tǒng)一。 師德之魂在于“愛”,愛是師生交往中的“黏合劑”。作為班主任,要懂得熱愛學生,因為愛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師對學生的愛和理解,可以使學生感到溫暖,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教師的愛應播撒在集體中,播撒在學生的心坎上。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苯處熓翘斓紫伦畛绺叩穆殬I(yè),它不但需要豐富的知識,更需要一顆慈愛的心。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僅要表現在言語上,更要身體力行的融入到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愛的陽光。
班集體是培養(yǎng)學生成長的一方沃土。在班級管理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管理情境,把學生從受教育者變成一個自我教育者,使學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培養(yǎng)、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過程中,主體意識得到加強,創(chuàng)建一個文明守紀、團結互助、勤學上進、有較強凝聚力的班集體。工作中,我們會發(fā)現學校有的班,雖然班內學風很濃,凝聚力強,學生都有較遠大的理想,可是“傲”氣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自己身邊發(fā)生的小事,且不屑于做小事。比如,放學后窗戶沒關就走了,大白天教室里燈全亮著卻不以為然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及時組織召開主題班會,宣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理念,對“小事該不該管”進行了辯論,最后得出結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同時,我們還可以組織同學們成立一個志愿團,定期為學校、社會做好事,以實際行動感化、感染周圍的同學。在以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支配集體成員的行為和生活,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同時,為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還可以通過民主化組織,實施了“班干部競選制”,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情境。通過自主體驗,每個人都更加自信,高昂的群體士氣使班集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學生的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也不斷提高。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