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在聯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chuàng)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三門課我都選了,――各體文習作是中文系二年級必修課,其余兩門是選修,西南聯大的課程分必修與選修兩種。中文系的語言學概論、文字學概論、文學史(分段)……是必修課,其余大都是任憑學生自選。詩經、楚辭、莊子、昭明文選、唐詩、宋詩、詞選、散曲、雜劇與傳奇……選什么,選哪位教授的課都成。但要湊夠一定的學分(這叫“學分制”)。一學期我只選兩門課,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這種地步。
創(chuàng)作能不能教?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爭論問題。很多人認為創(chuàng)作不能教。我們當時的系主任羅常培先生就說過:大學是不培養(yǎng)作家的,作家是社會培養(yǎng)的。這話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沒有上過什么大學。他教的學生后來成為作家的,也極少。但是也不是絕對不能教。沈先生的學生現在能算是作家的,也還有那么幾個。問題是由什么樣的人來教,用什么方法教。現在的大學里很少開創(chuàng)作課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教。偶爾有大學開這門課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創(chuàng)作靠“講”不成。如果在課堂上講魯迅先生所譏笑的“小說作法”之類,講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寫環(huán)境,如何結構,結構有幾種――攢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誤人子弟的。教創(chuàng)作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寫”。沈先生把他的課叫做“習作”、“實習”很能說明問題。如果要講,那“講”要在“寫”之后。就學生的作業(yè),講他的得失。教授先講一套,放學生照貓畫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贊成命題作文的,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但有時在課堂上也出兩個題目。沈先生出的題目都非常具體。我記得他曾給我的上一班同學出過一個題目:“我們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幾個同學就這個題目寫了相當不錯的散文,都發(fā)表了。他給比我低一班的同學曾出過一個題目:“記一間屋子里的空氣”!我的那一班出過些什么題目,我倒不記得了。沈先生為什么出這樣的題目?他認為:先得學會車零件,然后才能學組裝。我覺得先作一些這樣的片段的習作,是有好處的,這可以鍛煉基本功,F在有些青年文學愛好者,往往一上來就寫大作品,篇幅很長,而功力不夠,原因就在零件車得少了。
沈先生的講課,可以說是毫無系統(tǒng)。前已說過,他大都是看了學生的作業(yè),就這些作業(yè)講一些問題。他是經過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閱很多參考書。沈先生讀很多書,但從不引經據典,他總是憑自己的直覺說話,從來不說阿里斯多德怎么說,福樓拜怎么說、托爾斯泰怎么說、高爾基怎么說。他的湘西口音很重,聲音又低,有些學生聽了一堂課,往往覺得不知道聽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講課是非常謙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臺道白式的腔調,沒有一點嘩眾取寵的江湖氣。他講得很誠懇,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聽“懂”了他的話,――聽“懂”了他的話里并未發(fā)揮罄盡的余意,你是會受益匪淺,而且會終生受用的。聽沈先生的課,要像孔子的學生聽孔子講話一樣:“舉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講課時所說的話我?guī)缀跞纪耍ㄎ疫@人從來不記筆記)!我們有一個同學把聞一多先生講唐詩課的筆記記得極詳細,現已整理出版,書名就叫《聞一多論唐詩》,很有學術價值,就是不知道他把聞先生講唐詩時的“神氣”記下來了沒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講課時的精辟見解記下來,也可以成為一本《沈從文論創(chuàng)作》?上也皇沁@樣的有心人。
沈先生關于我的習作講過的話我只記得一點了,是關于人物對話的。我寫了一篇小說(內容早已忘記干凈),有許多對話。我竭力把對話寫得美一點,有詩意,有哲理。沈先生說:“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從此我知道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普普通通的話,要盡量寫得樸素。不要哲理,不要詩意。這樣才真實。
沈先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焙芏嗤瑢W不懂他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以為這是小說學的精髓。據我的理解,沈先生這句極其簡略的話包含這樣幾層意思:小說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環(huán)境描寫、作者的主觀抒情、議論,都只能附著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離,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樂。作者的心要隨時緊貼著人物。什么時候作者的心“貼”不住人物,筆下就會浮、泛、飄、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虛,失去了誠意。而且,作者的敘述語言要和人物相協調。寫農民,敘述語言要接近農民;寫市民,敘述語言要近似市民。小說要避免“學生腔”。
我以為沈先生這些話是浸透了淳樸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沈先生教寫作,寫的比說的多,他常常在學生的作業(yè)后面寫很長的讀后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后感有時評析本文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chuàng)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一個作家應該不論寫什么都寫得講究。這些讀后感也都沒有保存下來,否則是會比《廢郵存底》還有看頭的?上!
沈先生教創(chuàng)作還有一種方法,我以為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后感之外,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里上燈以后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jié),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紹我看了幾篇這樣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寫的《腐爛》。學生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自己是怎樣寫的,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這些書都是沈先生找來,帶給學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課,走進教室里時總要夾著一大摞書。
沈先生就是這樣教創(chuàng)作的。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教創(chuàng)作。我希望現在的大學里教創(chuàng)作的老師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試一試。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fā)表。這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多年以來,沈先生就干著給別人的作品找地方發(fā)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這輩子為別人寄稿子用去的郵費也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為了防止超重太多,節(jié)省郵費,他大都把原稿的紙邊裁去,只剩下紙芯。這當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戰(zhàn)時期,百物昂貴,不能不打這點小算盤。
沈先生教書,但愿學生省點事,不怕自己麻煩。他講《中國小說史》,有些資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奪金標毛筆,筷子頭大的小行書抄在云南竹紙上。這種竹紙高一尺,長四尺,并不裁斷,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課時分發(fā)給學生。他上創(chuàng)作課夾了一摞書,上小說史時就夾了好些紙卷。沈先生做事,都是這樣,一切自己動手,細心耐煩。他自己說他這種方式是“手工業(yè)方式”。他寫了那么多作品,后來又寫了很多大部頭關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這種手工業(yè)方式搞出來的。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