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強化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我們起草文字材料也是一樣,哪些問題是需要極力避免的,哪些“雷區(qū)”是需要高度警惕的,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列出“負面清單”,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這樣才能靶向提高文字能力。為此,筆者專門整理出我們在行文走筆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突出問題,既是給大家提個醒,也是希望大家進一步定好目標、明確方向,走好每一步。概括起來,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主題失位
定位不準,主題不清,是當前文件起草中最要害的問題。凡有此弊病,不管下了多大功夫,耗費多少時間,必定要返工、重來。以準備領導講話為例,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大體有三:一是對客觀背景沒搞清楚,就是領導講話處在怎樣的大環(huán)境和條件下;二是對需求沒搞清楚,就是按照講話的場合、人員等,到底需要領導重點講什么;三是對領導講話所處的地位沒搞清楚,比如屆時講話的還有哪些領導同志,都要統(tǒng)籌考慮。根據多年經驗,老筆頭認為,要把領導講話的主題定好,一定要抓好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要準確領會意圖,盡可能弄清領導想講什么;第二要根據整體安排,慎重思考領導應該講什么;第三要從工作出發(fā),業(yè)務部門從工作角度想領導講什么。只有統(tǒng)籌考慮這些因素,才能少走彎路,避免失誤。一定要注意,不能想當然,如果盲目確定主題,就難免會碰得頭破血流。
結構失調
如果說主題不準必定導致材料返工,而結構失調必定導致內容大調。綜合分析結構失調的原因,主要有三條:一是總體布局不合理,材料究竟分幾大部分,每一部分的重點不突出、不鮮明;二是幾大部分雖然是清晰的,但幾部分不在同一層次,高低不同、輕重各異;三是幾大部分的確定是合理的,但部分內部,也就是分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之間不銜接、不協(xié)調。由于結構失調,必然造成修改工作量大,而且難度不少,因為一處動可能引發(fā)其他部分也需要調整,甚至牽一發(fā)動全身。在一般情況下,凡結構大體可行的,就不要動大手術,盡可能在原框架內進行改良。具體采取何種修改方式,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區(qū)別對待。
內容失味
有些單位起草的材料和領導講話,篇幅過長,內容繁瑣,其主要毛。一是老話多、新意少,尤其是有的把過去講的成段成段地移植過來;二是廢話多、實話少,寫的都對,語言也順,就是沒有實質性作用;三是重復多、“含金”少,同一道理、同一內容翻來覆去地講,未能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思路。老筆頭修改的材料中,有的初始長度達二三十頁萬字,經過反復精簡和領導親自審改,定稿時不到十頁,但是有份量、有價值的。因此,決不能以長短論英雄,但也不是說文章越短越好,而是該長則長、該短則短,真正要防止的是能短的卻拉得很長。
文題失合
這是修改文稿時經常遇到的一個毛病。有的文稿標題、觀點比較明確,但里面的內容和文字不符合,文字說明不了觀點,內容支撐不起標題。同時,也存在題不對文的現象,就是文字、內容比較好,在整個材料中也很需要,但標題、觀點統(tǒng)領不起來,起不到綱舉目張的作用。這兩種情況,毛病皆出在文題脫節(jié)。產生這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在確定標題、觀點后,未能以此為中心進行文字闡述,或未能以此為中心充實具體內容,而是想到什么寫什么,有什么加什么,缺乏準確選擇和精細加工。另一方面,如果確認寫的文字、內容很扎實、很管用,只是標題、觀點不對口,也可采取改變標題、觀點的方法。但是,這種改變要注意與整個材料的主題、結構以及其他小標題相一致,不能因此而沖擊全局,或與其他部分發(fā)生沖突和碰撞。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