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由劉震云著作的小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網(wǎng)友們是如何評價這本書的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吳摩西本不叫吳摩西,他是延津縣賣豆腐的老楊家的二兒子,后來和家里斷絕關系后投奔了意大利傳教士老詹,老詹給他改了名字叫楊摩西。不同于《出埃及記》里的摩西,這時的楊摩西連延津縣也未能走出,不過,改了名字的楊摩西到自此和他爹沒有甚么瓜葛了。后來到了縣城,賣饅頭的寡婦吳香香看到他在縣政府種菜,便有意招贅他,只不過要改姓吳,楊摩西這次又去問老詹的意見,老詹倒是支持了他的決定,只不過這次他是以詹大爺?shù)目谖莵碚f的。于是,楊摩西便成了吳摩西。吳摩西后來因為丟失了巧玲,便再沒回過延津,而到了寶雞。到了寶雞之后,吳摩西又不叫吳摩西了,他叫羅長禮,一個被眾人遺忘的會喊喪的人。
改了這么多次名字,只有羅長禮這個名字是他自己最后選擇的,之前的并非出于他自己。對于老楊的徹底反叛就是從改名為楊摩西開始。只不過改名為楊摩西并非出于他自己的虔誠,而是為生計所迫。而在和老詹的接觸里,楊摩西若真是對主虔誠,那也是為老詹的人格所觸動的,顯然,這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不歸上帝。有趣的是,以改名為界限走出家庭的楊摩西又要以改名為節(jié)點進入到寡婦吳香香的家庭,只不過在這里值得他精神上留戀的只有吳香香的女兒巧玲而已,而這個五歲的小女孩也恰恰是能夠和吳摩西互相有話說的人,也是因為她,我們才會在她的后半生了解到吳摩西的后半生。吳摩西離開延津也是為了去尋找被老尤拐走的巧玲,走了很多地方未曾尋得,走到寶雞地界反倒心結解了,便在這里落腳下來了。這種感覺,就像老汪當年因女兒燈盞的去世而一路走到寶雞便落腳下來吹糖人一樣。只不過,在去寶雞的火車上,異鄉(xiāng)人再問吳摩西叫什么的時候,他說他叫羅長禮。
喊喪本就是一種發(fā)生在葬禮上的行為,它看著是對死人的表達,可看到它的卻僅僅是活人。喊喪的滑稽恰恰在于其表達對象的錯位。然而錯位卻是有戲劇色彩的,人和人之間也是如此,錯位總會迸發(fā)出很多的故事。其中有一種最被壓抑的錯位,就是說不上話。因為意識到很難被人理解,無非就是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最尷尬的便是,當你在這里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說著自己的過去的時候,傾聽者倘若有些耐心還能含混過去,無耐心者看來,倒與觀看喊喪是無異的。于是,一次兩次的挫敗感會讓人逐漸認識到,怎么說,有些話總不會被聽懂,如同楊百利的噴空只有同樣有想象力的人才能理解其快樂一樣?失去了巧玲以后,吳摩西選擇了一個喊喪者“羅長禮”的名字,往后的歲月不知他有多少的歇斯底里,也是在后半部分,年邁死去的巧玲久久不能忘記這位叔叔。在那之前,即使是給他帶了綠帽子的吳香香,也會與隔壁的高老板大戰(zhàn)幾個回合來訴說著自己。吳摩西的前半生,就是在尋找說得上話的人的路途中。
看著吳摩西的故事,腦海中卻跳出來了祥林嫂,祥林嫂是慢慢喜歡嘮叨但又逐漸不被人傾聽的人。祥林嫂的孤獨就在于,她(它)被解讀為飽受著父權,夫權,族權,神權四座大山壓迫的人,做了新思維的芻狗,殊不知,這樣的宏大敘事恰恰讓我們忽視了人有被傾聽的需要這一基本事實。抱著對于祥林嫂的同理心,楊百順到羅長禮,這個名字的變化,道出的則是再也很難有說得上話的人的孤獨。而這似乎是我們生活的共相,精神上的孤獨并非只有致力于沉思生活的人才會有,這些孤獨者恰恰就是最普通的人們,他們有很多甚至也叫不上名字。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多少年,似乎成了人們的宿命。于是,一切反道德的形式似乎都蒙上了與宿命對抗的色彩,被以訛傳訛時想殺人是如此,與已婚之婦通奸的情感糾葛也是如此。這些事情難分對錯,也只是在幾位上年紀的人口中所說,過日子是往后看而不是往前看的。只不過,這到底是我們的選擇,還是我們的宿命?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