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是一部由巴巴拉·蘇科瓦和珍妮·麥克蒂爾等主演的傳記電影,影片劇情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小編今天給大家?guī)砹艘恍╆P(guān)于這部電影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01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以來,我們就把思考看做自己與自己的一種無聲對話。在拒絕成為一個人的同時,艾希曼也將這一真正成為人類的能力完全地拋棄掉了。這一能力就是思考,因此,他在也不可能有任何道德觀念了。”
當漢娜阿倫特面對學(xué)生,教師和政治家們不解的、憤怒的目光之時,她不得不為自己辯護。就像當年的蘇格拉底一樣,只不過有了大學(xué)以后,她多少受到了一些庇護,無需再上法院接受公眾的制裁。在她的一篇論文《哲學(xué)與政治》中,她寫道了蘇格拉底之死,并將之視為哲學(xué)與政治的重大區(qū)分之開始。當她也遇到與蘇格拉底相似的境況之時,選擇了走蘇格拉底的道路,選擇了追求真理,也為之受難。
很多年前,年輕的漢娜阿倫特第一次遇見她的老師海德格爾時,海德格爾對她說:“思考是一件讓人變得孤獨的事情。”那時候的漢娜阿倫特還不明白這句話的道理。思考肯定讓人孤獨,因為這是一件面對自己,面對古人的事業(yè)。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她逐漸發(fā)現(xiàn),思考者之所以孤獨,一部分是因為自身走向孤獨,一部分是因為外界的迫害。當整個世界都無法理解你的思考之時,那種孤獨也就沒有人能夠理解了。
在耶路撒冷,漢娜阿倫特觀看艾希曼受審,她不明白,這個平庸的男人怎么在做出那么多令人發(fā)指的事情后,仍然毫不在意?艾希曼一點也不讓人害怕,沒有“惡魔”應(yīng)有的恐怖之態(tài)——這種觀念正是人們一直相信的——惡人之所以為惡是因為他們邪惡?蓾h娜阿倫特眼中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分明只不過是一個疲倦的普通的男人。他怎么會犯下如此滔天罪行?艾希曼辯解,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在依照法令,依照上級命令,只要給出他父親是叛徒的證明,他會毫不猶豫的把父親擊殺。紐倫堡審判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是“惡法是不是法”——依法與依據(jù)良知產(chǎn)生沖突,又要怎么取舍?這個問題給西方思想家們造成極大的沖擊。艾希曼是紐倫堡審判的漏網(wǎng)之魚,經(jīng)過十幾年的討論,當紐倫堡審判的聲音已經(jīng)逐漸散去之時,一個貓頭鷹終于要飛翔在密涅瓦的夜空中了。
阿倫特的思考,被她稱作“平庸的惡”。她認為納粹要抹去人的個體性,納粹集中營的屠殺,總是從取消人之為人的資格開始的。所以納粹犯下的是“反人類罪”,他們的罪行并非只是對猶太人犯下的,更是對人類犯下的。像艾希曼這種人,他們也是一群喪失了良知,喪失了做人的資格的人。因為他們不愿意思考,只是去服從。這種放棄成為人的資格的人,是可憎的,也是悲慘的。
阿倫特沒有糾結(jié)于“惡法是不是法”的問題,她把目光投到了人的本身,思考人的事情——這是一種哲學(xué)的目光。希臘人看的很明白,這一個盛產(chǎn)哲學(xué)家的民族對哲學(xué)的理解很深刻。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為了心中的“神法”而對抗城邦的法律。安提戈涅是敢于思考的,從而發(fā)現(xiàn)了良知。她的妹妹不敢思考,但受到姐姐的鼓舞,最后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內(nèi)心。
但是思考者是孤獨的。蘇格拉底被處死了,安提戈涅也被處死了。
如果你問柏拉圖:你愿意作王,來指引人民走出洞穴嗎?他會回答,哲學(xué)家永不為王,他們總是被迫的。
漢娜阿倫特逐漸明白老師的話了,在她發(fā)表了這篇報告,引起人們的憤怒之后。放眼望去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稱之為人,許多已經(jīng)失去了作為人的資格。這很可怕,他們都是潛在的納粹。猶太人也是,德國人也是,所有的人都是——除了那些真正愿意思考的人漢娜阿倫特說她不愛這個世界,只愛她的朋友們,這是她唯一有能力去愛的。如竟沒有太陽,她便是唯一的光。而太陽是做不得的,只照亮見得了光的人就好。
來自古希臘人的箴言,與大家共勉。“你們生來不是為得像獸類一般活著,而是為了追求美德和知識。”
02
那段演講堪稱精彩!
“世界上最大的邪惡是小人物犯下的罪惡,是沒有動機的人犯下的罪,沒有犯罪理念,沒有邪惡內(nèi)心,沒有魔鬼的意愿,實施者是不滿足于作為人類的人,正是這種現(xiàn)象,讓我把它稱之為平庸之惡”
“我的確曾試圖去調(diào)和這個極度平庸的人和他聳人聽聞的惡行之間的矛盾,試著理解不等于原諒,我將理解視為我的職責”
“我們將思考稱作我開始與自我的沉默對話,拒絕作為一個人,艾希曼完全交出那個最為人類所獨有的品格,那就是思考的能力,因此他不再有能力作出道德的判斷,這種思考的無能,為許多普通人制造出一種可能性,犯下規(guī)模龐大的罪惡行為,像這樣的事,世人前所未見”
“思考的風,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知識,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斷美丑的能力,我希望,思考給人力量,在這些不多的時刻里,在危機時刻,阻止大災(zāi)難的發(fā)生”
而比之更精彩的是最后漢娜對自己思考的反思。
“每一個人都想證明我錯了,但沒有一個人注意到我真正的錯誤,邪惡不可能同時既陳腐又激進,只有極端才會構(gòu)成邪惡,絕不是激進,只有好的事物才會既偉大又激進”
對用詞的斟酌,確實讓思想更簡明?梢赃@樣解讀,惡,是拖人后退的力,善,是引人前進的力。
除此,感觸良多的是漢娜書稿剛發(fā)表引起的爭議謾罵,那些評論者是否真正用心讀過她的作品?有傾聽她的真實思想嗎?還是僅僅被情緒左右斷章取義刻意放大誤解?然后不追究竟的民眾就帶著激烈的情緒洶涌而來。媒體歷來如此,捕捉片面語意煽動民眾情緒制造關(guān)注度,不得不承認,媒體在催生民眾的膚淺。受害民眾講究復(fù)仇而后快,而知識分子熱衷分析一件事的根源,這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力量。
聯(lián)想到人際交流中的誤解也大多如此,有一類人他們沒有耐心去理解你所表達的真正感受和思想,他們急于引發(fā)一場爭論,在爭論中貶損對方彰顯自己,才是他們的終極享樂。他們才疏學(xué)淺,卻太向往表演的舞臺。
最后有點迷失的是,盡管有人不斷啟迪智慧,仍然只看到少數(shù)有力量的智者。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