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過這部電影,但是這部電影的兩位主演王景春、詠梅憑借《地久天長》中的精湛演出一同拿下了本屆柏林電影節(jié)的最佳男主角、女主角兩座銀熊獎杯,這是很不容易的意見事情,也告訴了我們對于這一部電影,大家是肯定的。以下是電影地久天長觀后感,與大家分享。
《地久天長》是一個中國工人家庭的變遷史,也是一部中國近三十年的變遷史。就像王小帥所講,柏林十幾年幾乎都沒什么變化,而中國的三十年早已翻天覆地,中國的“變”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而只有適當回頭看,才能更好地前進,不再走過去的歷史彎路。
第六代導演成長于改革開放后,對時代變遷有著強烈感知。經歷過純藝術片探索、在藝術與商業(yè)間搖擺階段的王小帥,在這個時機下拍出《地久天長》這樣一部作品并不意外。就像賈樟柯的《山河故人》一樣,王小帥也將目光投向他曾經熟悉的那些地方,從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當代,展現底層中國人面對悲劇命運的隱忍和堅強。
王小帥1966年生于上海,兩個月大的時候便隨父母遷至貴州,是一個典型的支援“三線”建設家庭。
十幾歲時,王小帥舉家搬到武漢,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他也通過自己努力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è)后,他又被分配到偏遠的福建制片廠,度過了一段無所適從的時光,最后他才決定自己回到北京從零起步,成為一名獨立導演。
由此可見,王小帥從出生起就一直在漂泊。他也因為自己早早便幸運地脫離了“三線”生活,而對依然掙扎在那里的人們持有密切關照和憐憫之情。在他早年作品如《扁擔姑娘》《十七歲的單車》等,里面的底層小人物也表現出對大城市的向往。
《地久天長》同樣如此,王景春和詠梅夫婦是80年代一家工廠的工人,因為意外事故喪失長子、強制計劃生育失去二胎后,夫婦倆輾轉海南,后來又隱居在福建的漁村,并撫養(yǎng)了一名養(yǎng)子。二十多年過去后,他們再次回到老家,往事才重新浮出水面,每個人都要為當年的后果負責。
片中側面展現了一系列時代巨變:
嚴打,一位工友因為聽了西洋的“靡靡之音”便獲罪入刑;
計劃生育,王景春詠梅夫婦因此失去了第二個孩子;
體制改革,工廠下崗潮,昔日艱苦而快樂的集體時光一去不復返;
南遷潮:廣州一帶是最早開放的地區(qū);
房地產熱:有人因此發(fā)家致富,迅速出現貧富差距;
出國熱:有人通過出國,已經與過去徹底告別。
繁復與留白
故事以王景春詠梅飾演的夫婦為核心,輻射至三個工廠子弟家庭的變遷歷程。英文片名叫“再見,我的兒子”,片中王景春先后告別了他的三個“兒子”——他死去的親生兒子劉星,他的養(yǎng)子劉星(其實并非真名),以及另一個不曾出現的神秘孩子。兩個家庭的命運也因孩子被牽連在一起。
影片人物、場景眾多,支線龐雜,再加上非線性敘事的處理——有時甚至在同一場景內切換到不同時代,看到一半才能全部梳理清楚所有人物的身份和相互關系。片中沒有任何明顯的時間年份提示,外國觀眾可能需要了解一定歷史背景才能理解。
在這樣巨大的內容量下,王小帥的表現手法又極其克制,做了很多留白,這也是本片最高級的地方。
舉個例子:大兒子劉星溺亡,只用了一個固定遠景鏡頭表現,醫(yī)院走廊盡頭是王景春夫婦痛哭崩潰的模糊身影;被迫流掉二胎的時候,又用了同樣角度的走廊鏡頭,表現了“天災”與“人禍”雙重打壓的悲劇性。
再比如,養(yǎng)子劉星離家出走很久很久,有一天終于回來了,還帶了一群街頭少年伙伴。父親王景春回到家后一眼沒看,徑直走到車床前開始工作,機器發(fā)出的噪音似乎在和窗外少男少女們的嬉戲打鬧聲頑強對抗,展現父親五味雜陳的內心。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王小帥對于空間感的打造,對于音畫關系的處理依舊駕輕就熟。片中的《友誼地久天長》成為重要的時代符號,不時在背景處響起。
與克制的手法相配,王景春詠梅這對夫婦的形象也十分內斂。王景春最大的泄憤行為不過是自己拿頭往墻上撞,詠梅的內心則被故意忽視和弱化,她就像一個被時代百般玩弄后一聲不吭的老實人。
但非?上,影片的最后半小時拖泥帶水,可以說是爛尾了。故事圓得太滿,情緒煽得太強,完全打碎了之前兩個半小時簡潔有力的風格。在一路保持著極度克制之后,導演可能還是忍不住要找到一個出口,剪刀下留情了。
王景春的表演堪稱影帝級,無懈可擊,完全融入了時代中。詠梅角色筆墨不多,無聲勝有聲,但老年時期妝感過重,讓人出戲。王源表現出乎意料地不錯,這個不錯不是因為他演了一個需要?岬慕巧,而是真的不錯,但是說實話戲份不多。其他配角也都在水準之上。
很多中國記者都說看哭了,認為有希望拿下金熊。從主題、格局以及其他參賽片的口碑來看,這確實有很大可能,要是最后半小時再精簡一下就完美了。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