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很快,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長大,過去年少時的舊時候已經(jīng)不在,相信大家對自己年少時的時光都十分的難忘,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請大家欣賞。
難忘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陜北老家,農人衣食匱乏,日子普遍艱窘。但捱過青黃不接的荒春,夏天一到,新麥飄香,果熟瓜甜,滿世界顯得熱鬧、富足起來。人們變得亢奮而忙碌,就連小孩子也不再只顧閑玩。大人們忙夏收,我們則忙著跟在大人身后去拾夏:拾麥穗、拾杏核、拾西瓜子……在我們眼里,這時節(jié)遍地有黃金。
先說拾穗。在那被“計劃”扎緊喉嚨的年月,這是唯一能爭取到的一點“計劃外”補給,雖說杯水車薪,卻彌足珍貴。我家住在距縣城有近二十公里路程的一個小山村里,半個多世紀前的老家人,沿襲祖輩人留下來的“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安分守己種著祖宗留下來的黃土地。記得每到夏收時節(jié),小學放假,小伙伴們便相約去拾麥。正是愛動的年齡,此時的麥田無異于歡鬧的運動場,既能撒歡又能得點實惠,何樂而不為?
田野里盡是拾穗的大人小孩。在一些剛收割過的麥田,人們早早等候于地頭,像等待沖鋒的戰(zhàn)士,只待生產(chǎn)隊將打捆的“麥捆子”運走,并作最后的清理,只待一聲“放行!”便爭先恐后地沖進田里,個個彎腰低頭,緊張地搜索那些金黃帶芒的獵物,比賽著眼疾手快。常常是你抓住了穗頭,我扯住了麥稈,他帶起一把青草,顧不上分辨就趕緊放進筐籃。風卷殘云般的隊伍霎時席卷至麥田另一頭,若暫無新的戰(zhàn)場,你就得耐下性子,沉下心來,手眼像篦子一樣回頭將那塊地再仔細梳理幾遍——雖難比頭茬的效率,卻還能淘得些零星遺穗。輪到另一塊麥田又要放行,便趕緊轉場,再緊張地等在地頭……就這樣高潮接著低潮,低潮連著高潮,一天要輾轉一二十里。餓了,渴了,啃塊干糧就山泉,哪怕日頭曬得人渾身流“油”,心里卻像過節(jié)一樣興奮。一個麥季下來,全家能拾上幾十斤麥子呢。
早熟的杏子幾乎是與新麥同時亮相的,“麥黃杏”嘛!那時候老家山峁子上長得杏樹特別多,杏子也特別便宜。記得有種很小的杏,俗稱“羊糞蛋蛋”,別看名稱不雅,賤得二分錢一斤,卻柔韌離核,面甜無比;也有大若李子的,俗名木瓜杏,成熟稍晚,肉豐核大,是杏中上品。拾完麥子,杏就成了我們關注的熱點,它不僅解饞,還能帶來另一份經(jīng)濟價值,因為杏仁是好東西,既可自制成可口小菜,又是中藥材,可賣給收購站換點零錢。于是我們便利用玩耍時間揀杏核。成熟的杏子不易存放,往往一夜之后就會爛掉,因而高潮時集市上、街道邊吃剩的杏核隨處可見,一會兒能拾一兜子。除了賣錢,杏核還給我們帶來一樣玩樂:在地上挖個小圓坑,坑周圍再劃個圓圈,每個孩子往圓坑里押進幾枚杏核,然后各人選用手里最大的一枚當“老帥”,輪流對著圓坑里的“小卒子”用力朝外擊打,一人一下,猶如擊彈子,誰能將坑里杏核擊打出圈外,打出的就歸誰……直到坑里杏核打盡了,再開始下一輪。游戲雖簡單,卻也給童年迸濺出些許歡樂來。
當只只“杏眼”脈脈告別季節(jié)的舞臺,西瓜的演出正徐徐拉開。那時老家的西瓜普遍個大,瓜瓤有紅黃白三大類,因不施化肥,不用催熟劑,只要熟透都很沙甜,瓜子也粒大仁滿——哪似現(xiàn)今的西瓜,說是品種改進,卻清一色紅瓤,瓜子也越長越小,簡直如芝麻粒,只能扔棄。而從前居家食瓜,是舍不得扔瓜子的。彼時路邊多有殺開的西瓜按塊零賣,小塊的壹分、大塊的貳分,供行人解渴現(xiàn)買現(xiàn)吃,這就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拾瓜子的機會。瓜子仁可作加工點心的輔料,有專門收購的。于是我們又接著拾瓜子。濕滑瓜子散落于地便會沾滿泥土灰塵,如何拾?辦法很簡單:帶上個廢舊臉盆,看到攤前有人吃瓜,即將盆置于其面前,吃瓜人自然會意,便將瓜子直接清到盆里;待他吃完了,再將盆移到下一位顧客,如此事半功倍。現(xiàn)在的孩子看了,或許覺得難為情,但在那時人們眼里是很正常的事。揀來的瓜子回家洗凈曬干,一斤可賣兩毛來錢吧。
常憶小時候全家靠父母親掙工分養(yǎng)活,還要供我們讀書,是何等的拮據(jù)。而我們靠著這點夏拾,還有暑假里割草,秋冬里拾柴火、揀煤渣,春天挖野菜……多少也能給父母分些憂。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養(yǎng)成了勞動與節(jié)儉的習慣,一輩子很受益。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