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國家發(fā)行一個政策、一次講話,都會以文件的形式發(fā)放下來,我們應該如何管理落實文件精神,你有什么措施?下面小編帶來的是“群眾會+”加強管理落實文件精神方案內容。
在創(chuàng)建縣域信訪管理新模式實踐中,**縣把當地探索“群眾會+”的有效做法與實施改革制度要求的“做好非信訪人群眾工作職能”結合起來,在復興鎮(zhèn)兩路口村優(yōu)化提升,在全縣廣泛推行,找到管理落實文件精神的新舉措。
一是“群眾會+”選好頭羊,爛攤子變好班子
俗話說得好: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2002年,兩路口村支兩委干部因挪用公款相繼落馬,留下的是一堆債務和冰冷的民心,唐書浪成了村支兩委僅存的一名干部。2003年,兩路口村換屆選舉,復興鎮(zhèn)通過招考村黨支部書記、海選村委會班子、下派國家干部等措施,選優(yōu)配強村支兩委班子,唐書浪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支書唐書浪思考要讓群眾信任自己,不僅僅是口頭說服,關鍵是為大家做實事、辦好事。他帶領村支兩委班子,從開群眾會入手,從村民身邊事說起,從發(fā)展說起,從關系大家的切身利益說起,一次又一次的不怕人少冷場,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就這樣一直堅持和執(zhí)著,
不斷感動和感化群眾,得到上級組織的支持幫助,切實理清了“穩(wěn)住一個樁子、建好一個班子,團結一個圈子,找準一條路子,增加群眾票子”的發(fā)展思路,全面清理了籮兜帳、褲包帳,有效處置了矛盾糾紛,使村民對村支兩委關系不斷融洽,信任大大提高,凝聚力號召力大大加強,帶領班子走上了良性發(fā)展軌道,形成了民主、團結、務實、創(chuàng)新的班子,成為遠近聞名的好班子。
二是“群眾會+”宣傳教育,民怨多變民風淳
兩路口村過去開群眾會,群眾不愿來,來的還要誤工費,群眾對話題不感興趣,群眾會幾乎成了群眾的“吹牛會”、“擺龍門陣會”。對此,兩路口村支兩委干部把學習作為開好群眾會的“敲門磚”,結合群眾需求和實際,把學到的東西轉變成方言、土話等群眾語言,以群眾身邊人、身邊事、生產生活常識入題,召開群眾會,組織群眾學,聘請專家講,現場實地學,重點宣講黨的政策、法律法規(guī)、村規(guī)民約、生產生活知識、文明禮儀,使群眾增強法律意識,明白生活事理,學到生產技術,達到了群眾喜歡來、愿意聽、聽得懂、有收獲的目的,F在,參加群眾會成為兩路口村民習以為常、不可或缺的習慣,形成了“干活不怕勞累,開會一呼百應”的局面。比如,在兩路口村群眾會上,支書唐書浪談到教育,他就會說:讀完初中可以脫貧,讀完高中可以致富,讀完大學可以奔小康。談到防火,他就會說:誰放火燒山,誰傾家蕩產,要是燒著房子,那就攤上大事了,等等。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引導,理順了民風,化解了民怨,凝聚了民心,文明風尚蔚然成風,廣大村民思發(fā)展、守法紀、講文明,整個兩路口村呈現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祥和安寧的景象,多年來沒有發(fā)生過社會治安案件。
三是“群眾會+”集中訴求,腸梗阻變直通車
以前兩路口村沒有村民集中訴求制度,一些村民聚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民意不暢、民怨陡升。自建立村民集中訴求制度以后,堅持每年舉行兩次村民集中訴求大會,通過村民提議--兩委商議--代表決議的形式,引導村民集中訴說自己或村集體的事,集中聽取村民“想幫助”、“需要幫助”的事,集中回復村民“想知道”、“該知道”的事,集中審議村支兩委工作計劃、工作報告,集中評議村干部述職述廉情況,集中討論事務、決策村務等,搭建起了村民訴求、處置、落實、回復等工作機制,使村民話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講、困有組織幫、惑有政府解,變民意、村務的“腸梗阻”為“直通車”,打通聯(lián)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近5年來,兩路口村共召開村民集中訴求會議10場次,收集訴求事項100條,處置反饋率達100%。
四是“群眾會+”推動發(fā)展,臟亂差變樂富美
兩路口村通過召開村支兩委、黨員及村民代表大會,就全村發(fā)展進行討論研究,大家紛紛建言獻策,確立了以產業(yè)為支撐、“四在農家·美麗鄉(xiāng)村”為載體、村莊整治為重點、黔北民居新村為標志的新農村建設思路和“山上種茶、圈里喂豬、田中養(yǎng)魚”的產業(yè)發(fā)展思路。發(fā)展思路確定后,通過各種形式的群眾會,充分宣傳發(fā)動和組織引導群眾,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全村已發(fā)展生態(tài)茶園1300余畝、精品水果700余畝、蔬菜基地340余畝、稻魚共生示范園1300余畝;組建了村辦企業(yè),成立了4個專業(yè)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新型農業(yè)經營模式。兩路口村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了村民的財產性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600元增加至現在的近10000元。整村實施了小康“6+1”行動計劃,完成了全村集山、水、林、田、路、房、寨、人“八大要素”為一體的高標準農田整治,兩路口村生態(tài)生產生活和人居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土木房屋和臟亂差現象不見了,家家戶戶都是“黔北民居”式的小洋樓,現代化的生活設施進入尋常百姓家,一派欣欣向榮、美麗迷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呈現在世人目前。同時,兩路口村充分發(fā)揮群眾會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教育,建起了文體廣場、圖書室、“壩壩舞場”、法律櫥窗等,每年定期開展“好婆婆”“好兒媳”“致富帶頭人”“遵紀守法戶”“先進村民”和“優(yōu)秀黨員”等一系列評選表彰活動,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豐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崇德向善、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良好風尚。
五是“群眾會+”制度建設,軟管理變硬約束
兩路口村堅持推進制度建設,用制度約束村民言行,用制度規(guī)范村務活動,用制度監(jiān)督村支兩委,實現德治、法治和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兩路口村結合實際,采取“1+1+X”工作法,通過“四議兩公開”方式,研究制定了重大災害幫扶、基礎設施管護、村支兩委聯(lián)席會議、村務財務公開、村民組村民會議、重大事項村民代表大會議決、學法用法、禁止濫辦酒席、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17項制度,并報司法部門進行合法性審查,匯編成冊,每戶一本,這些制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同時,通過群眾會進行宣傳,讓這些制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讓村民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參與者,又是制度的擁護者和遵守者。通過制度的實施,極大地激發(fā)了村民參與德治、法治和自治的熱情,使村級社會治理由過去的松軟無序到現在的規(guī)范有力。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