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養(yǎng)成了各種浪費時光的習慣,讀書這件事情,似乎已離我遠去。當看到《干法》這本書的作者稻盛和夫一個日本名字,我著實不太喜歡,我懷著強烈的民族仇恨感翻開了此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從開始對作者的不敬,到后來的驚嘆,知道最后的的恐懼與不安,顛覆了我好多認知。
我對作者的不敬。
身處抗日神劇伴隨了童年的一代,我對日本作者的書籍自然是大為不恭,平日里每每聊起各類日本汽車、電子產品、打印機,我都是為國人的不爭而懊惱不已。此書開篇提及的“人為什么工作?”我更是不屑,無非是人本能的需求和由此而產生的滿足感,講的高尚一點就是工作成就個人,成就人格。然而剝開表皮還是最為單純的人性,滿足貪婪、欲望的一種途徑。那種對筆者輕蔑心理更是膨脹。
我對一些觀點的驚嘆。
隨著瀏覽,我改變了之前的想法。
書中多次提到了幾個形容工作的詞語“愚直的、誠實的、認真的、專業(yè)的”,我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份真實的愚直。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懷著單純的將工作視為修煉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的途徑的人著實不多。我回想到了自己剛從學校畢業(yè)參加工作的情景,在施工現(xiàn)場不停的奔波,穿梭在工人和項目部之間,工作服上的油點、磨穿腳底的勞保鞋、徒步數十公里去買施工材料、通宵達旦的趕施工資料。那時沒有多少薪水、沒有多好的工作環(huán)境,而自己確實有著使不完的拼勁,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的決心,一個技術員把自己放在了那個旋渦中心,想著項目經理的工作,這也曾被工人們調侃為“傻”。我或許曾經有過這樣的“愚”,而沒有做到像作者提及的堅持,這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讓我也承認了這種“傻”!坝拗钡墓ぷ鳌,不曾想過避重就輕,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種動力蕩然無存。
作者講到了“自燃”類別的人,在國內也有類似的說法叫“打雞血”。我曾有朋友給我提及過一些國內的日企、臺企全員“打雞血”式的企業(yè)文化,當初只考慮到了對員工不夠人性,而忽略了作為其中一員的獲得。當自身自燃,身邊的人也在自燃,所有的人都在燃燒,這樣的一群人組成的一個團隊,相互的火焰不停的傳染,能噴發(fā)出的工作熱情、動力,不可想象。
“完美主義”,稻盛提出的“至高無上”而不是相對比較,只是另一種不可想象的境界。不同于一場比賽你只要擊敗所有的對手就能拿到冠軍,而是要求自己完美無缺,沒有針對的對手,無限提升自身,完全純凈的提煉。細節(jié)決定成敗,從擺放不齊的資料開始,從辦公室門外開始,從每天睜開眼睛開始,每一個細節(jié),不停的要求自己做到“完美”。而這種苛刻的要求隨著習慣將變成自己的潛意識。
關于“反省”稻盛做到確實比較到位,每天對著鏡子提醒自己。我們共產黨員也有自我批評的傳統(tǒng),但我確實有著很大的差距,將自己說錯的每一句話、做錯的每一件事情進行反思。這個過程真的能讓人睿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完善自己的品質修養(yǎng)。
“掃地”學問,將一個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專家。每一個能把簡單工作做到最后的人都能散發(fā)出強大的人格魅力,正如作者所講的伐木工人,他講自己融入了工作,感受到了別人看不到的,一個人性的升華。在每一個普通的工作崗位都亦如此,公文素材庫(m.bsmz.net)在身邊默默工作、任勞任怨的員工,即使沒有被領導發(fā)覺,即使沒有得到身邊同事的認可,只要不停的堅持、努力,總有一天會得到上帝的幫助,就像以前長輩講到的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
對強大思想震懾的恐懼與不安。
日本大約有1.2億人口,《干法》這本書一經出版,不到一年再版19次,月銷量最高達到20萬冊,簡單計算僅在出版的當年,擁有這本書的日本人占整個日本人口的2%,這個數字蘊藏著大量日本人對稻盛哲學的認同。這種思維的蔓延會點燃整個民族,能給一個民族注入一種可怕的力量。
在中國國內,年輕的一代依然信奉著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到處充斥著少勞多得的思想。大家都在羨慕“官二代”、“富二代”,向往一夜暴富,期盼一張中獎百萬的彩票,有多少人真正發(fā)掘了那些“愚直的”工作者。
面對這種對比,兩種思想的發(fā)酵,精神、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我似乎看到了未來的差距,崛起的中國同樣需要國人擁有值得肯定的世界觀,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國人能看到這本書。
我想自己要向著“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去工作,努力去做一個“自燃”的人,將稻盛的這份哲學力所能及的傳遞。作者:劉朕中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